军分区植树
泗许高速 造林成效
三角洲公园 绿化带
曹村板栗园
高速林带有害生物防治
顺河乡杨木 加工产品
皖北花卉大市场
五柳水库
飞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全省“三线三边”绿化提升现场会在宿州市召开
农田林网
为新植入的树木浇水
灵璧县奎濉河林带林下芍药。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风拂过,花红了,柳绿了,宿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自宿州市森林增长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落实森林增长新方式,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该项工程为生态强市战略的实施、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及民计民生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红利”。
工程成果
加快植树造林步伐,保障森林增长。宿州市经济实力“靠后”、用地成本“走高”,工程造林推进阻力大、困难多。面对现实压力,宿州市以城乡增绿重点工程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为切入口,结合林苗两用林建设,深入推进全市森林增长工程,不断加快造林步伐和节奏,森林面积得以持续增长。2013年和2014年分别新增造林10.8万亩和14.7万亩,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任务,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面积合格率均高于省验收标准。其中,完成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造林0.8万亩、长防林造林3万亩、农发项目造林1万亩、造林补贴试点项目造林7万亩、石质山造林5.8万亩、其他造林7.9万亩,义务植树2194万株。2014年底统计,全市有林地面积已增加至418.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8.76 %,活立木蓄积量1668.1万立方米。2015年,宿州市在省下达任务9.8万亩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自我加压,增加任务至11.5万亩。目前,各地正抢抓春季有利时机,紧锣密鼓地部署和推进植树造林活动。
开展“三项省级创建”,培育绿化典型。在实施森林增长工程中,宿州市通过创建一批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城市,实现“点上开花”“线上飘彩”,布点串线,拉线织面,实现森林增长工程特别是“三线三边”绿化提升的整体推进。2013-2014年累计完成11个森林城镇、81个森林村庄创建,砀山县玄庙镇、萧县杨楼镇、埇桥区符离镇、灵璧县渔沟镇、泗县刘圩镇等一批先进森林城镇诞生,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萧县永堌镇许岗村,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桃园镇光明村,灵璧县浍沟镇凤山村,泗县瓦坊乡王集村等一批先进森林村庄诞生。省级森林城市萧县正在按序创建。
绿化提升“三线三边”,加速环境治理。201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部署后,宿州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落实森林增长新方式,以“三线三边”绿化提升为切入口,深入推进全市森林增长工程,摸索出一条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森林增长新路径。经过努力,一条条以公路、铁路等交通干道和主要河流为骨架,兼具生态防护、木材储备、美化净化、产业支撑等功能的森林长廊陆续建成,“三线三边”环境大为改观。2013年全市造林10.8万亩,其中65%以上分布在“三线三边”区域。当年建成泗许高速公路城区段、宿州大道东段、新汴河城区段以及多条县城交通干道在内的森林长廊示范段,总长208公里。2014年全市造林14.7万亩,新建或提升了“五路一河”森林长廊和多条县城防护林带,总长260公里。
主要做法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及早调研谋划,结合市情、林情,在坚持政府主导、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因地制宜、造管并重,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产业支撑、综合利用等几项原则的基础上,先后制发了《关于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生态强市的意见》、《宿州市森林增长工程考核暂行办法》、《关于在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大力发展林苗两用林的通知》、“三路一河”和“五路一河”森林长廊实施方案,以及各年度森林增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森林增长工程的生态目标、经济目标、建设重点、年度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了财政奖补制度,细化了考核标准,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奖补对象,科学有序地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实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激发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奠定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更多地惠及民生,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精准发力。森林增长工程启动之初,市林业部门结合《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和宿州市生态发展实际,在全面调查造林空间、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宿州市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规划》在省下达宿州市造林任务、自我加压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年度造林任务。2013年,又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需要,科学编制了全市“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实施方案(2014-2016年),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绿化提升“三线”1454公里、“三边”5.5万亩的目标。《规划》和《方案》确定后,各地认真执行,按照目标要求,及时分解任务,结合道路修建、水利兴修、城市拆迁、美好乡村建设,及时拓展延伸,安排造林任务,扩大绿化提升覆盖面,并建立起常态化的管护监督机制,不定期督查和通报,对已造林木反复“回放回看”,对造林主体做到“有扶有控”,监督造林主体查缺补漏,确保绿化提升成果维护到位。
坚持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工作中,宿州市不断探索,建立了财政资金引导、林业项目推动、市场运作为主的新机制。市及各县区政府均制定了财政奖补政策,加大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财政投入。针对重点线路森林长廊建设,各地通过流转方式落实造林用地,通过招商方式落实造林主体,通过奖补方式吸引造林资金,解决了“地从哪来”、“树由谁栽”、“钱由谁出”三大关键难题。2013-2014年各级财政投入造林的资金达8.5亿元,撬动造林资金15亿元以上,参与造林绿化的社会主体呈“井喷式”增长,总数达260余家。为确保社会主体造林真用心、投入真舍得、管护真落实,市及各县区财政均出台了地租补助政策。针对泗许、合徐、连霍、徐明等高速公路及部分省道两侧造林,财政补助地租最高比例达80%,最长达12年之久,力度空前。
坚持因地制宜,把握重点。宿州市地处平原,受粮食安全等因素制约,造林用地资源相对紧缺。工作中,宿州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和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把森林增长工程的重心向“三线三边”转移,把植树造林的区域向“三线三边”延伸,有效解决了“地从哪里来,树往哪里栽”的问题。通过在主要交通干道、河渠沿线及城镇、景区等周边打造一批绿化提升“范本”,以此点燃引擎,辐射带动面上植树造林。目前,已建成境内主要高速公路、国省道、重点河渠基本实现应绿尽绿,其中高速公路两侧造林宽度均不低于50米。一条条森林长廊,一个个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形成一道道生态屏障,助力生态强市的同时,也成为一条条林业产业带,为群众增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有力支撑。宿州市以“三线三边”为切入口绿化提升“三线三边”,成效明显,机制灵活,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
坚持严格考核,跟踪问责问效。为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工作进度,各级政府建立了森林增长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并严格执行森林增长工程督查制度,在造林绿化期间,实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调度。园区分别成立工作督查组、技术指导组,县区林业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干到乡镇,业务骨干包干到村,采取分片包干方式进行造林督查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去年以来,砀山县狠抓政府自身建设,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该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中央...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