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峰 摄
初夏的砀山,苍翠满目,整洁秀美,镇村道路畅通有序,绿化苗木高低层次分明,农村住房白墙灰底,商铺门头招牌整齐划一。5月18日,全省“三线三边”环境治理现场观摩会在砀山举行,该县农村洁美卫生的环境,让人啧啧称赞。
全省“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部署以来,该县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决心,对垃圾宣战、与陋习再见、向文明前行,实现了由垃圾围村向洁美乡村的“华丽转身”。
汇聚民智民力 掀起治理热潮
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三省五县市接壤,省际边界线257公里,连接外省的主干道6条,全县“边长线密”,人口多、群众文明卫生习惯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该县认识到砀山形象代表宿州、代表安徽,必须勇于担当、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做好“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作;响亮提出“建好北大门,不丢安徽人”口号,广泛宣传动员,夯实思想基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强力推进,常抓不懈。
群众的参与度,是治理工作的决定因素。该县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五老”人员文明劝导、“文明家园、巾帼先行”等活动;在春节务工人员大量返乡的时候,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干干净净迎两节”环境治理突击月等活动。群众自觉行动起来,清除庭前院后柴草垃圾;官庄坝镇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收集废旧楼板等建材垃圾,建设坑塘护坡,仅此一项可节约资金100余万元。环境在改善,家园在美化,群众是真正受益者,由“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参与干”和“捐资建”,捐资建设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热情高涨,“一事一议”项目由“发动难”变为“主动捐”。
建立长效机制 巩固治理成果
该县推进环境治理,完善“四有”工作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标本兼治是关键。投入有保障。县财政每年投入3000余万元,各村推行“每人每月一元钱,垃圾杂草全扫完”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安徽玛雅文化传媒投资6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公交站台、户外公益广告牌、亮化灯带等基础设施;砀山宴嬉台酒业集团投资400余万元,为城区和中心镇商铺统一更换门头招牌。清洁有队伍。各镇(园区)成立环境整治办和不少于15人的镇容管理队伍;按照每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标准,配齐保洁人员和保洁工具,及时发放保洁员的报酬。
收集有设备。按照“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全县配置垃圾桶近3万个、垃圾箱1300个、垃圾收集转运车163辆,每个镇均高标准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考核有制度。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考核、一季一奖惩。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考核结果纳入党政干部综合考评,并及时奖优罚劣。
探索可循模式 提升治理水平
当环境治理逐步成为新常态,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可复制经验成为工作的重点。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园。为解决果树枝条乱堆乱放、秸秆焚烧等问题,2011年,该县引进央企光大国际集团,建成生物质能发电厂,有效解决秸秆处理问题,每年还可增加农民收入8000余万元。由于疏堵有序,该县已连续三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2014年,该县争取光大国际集团新增投资3.85亿元,建设日处理7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将彻底解决垃圾出路问题。同时,让光大集团托管县污水处理厂,电力接入系统、生产取水线路等设施公用,中水用于两座发电厂冷却塔供水,节约成本,提高了效益。目前,新探索的“砀山模式”已被光大集团在全国各地推广。
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镇村工作千头万绪,环境治理起步阶段,镇村干部投入较多精力,垃圾运营体系管理、设备管理、保洁队伍管理需要大量精力。为此,该县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运营。李庄镇把保洁工作推向市场,今年4月份,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保洁公司。保洁公司配备洒水车、道路清扫车若干辆、小型环卫三轮车30辆,配置垃圾桶4000余个,聘用保洁工70余人,对保洁员规范管理,有效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推进环境治理提质扩面。该县以“六个一”为抓手,树立精品意识,推动典型示范引导。即打造一条精品观摩线路、一个精品旅游景区、一批精品镇,每个镇打造一条精品路、一个精品村、一批精品户。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双创”为目标,实施城区网格化环境治理工作,把规划区内划为13个单元网格,实施网格化环境治理,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位于皖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官庄镇,通过窑厂复垦、空心村治理、群众捐资、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筹集资金,环境整治村级“全覆盖”,目前全镇78个自然村已治理76个。(李艳龙 朱国庆)
新闻推荐
“早几年,与咱村相邻的外省麦地里秸秆焚烧很厉害,那几天,烟味呛人,眼也睁不开,你说难受不难受?这都是焚烧秸秆惹的祸。”6月15日,砀山县高铁新区薛口村77岁的老党员薛守富一边...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