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亮(左三)在调研重点项目建设。本报通讯员 摄
由昔日的贫瘠之地、落后地区,逐步成为果海绿洲、生态新城——梨都砀山,正经历着精彩的“蜕变”。砀山县干部群众无不自豪地说,因为我们有个为民谋利的“主心骨”。
朱学亮,2009年5月任砀山县委副书记、县长,2011年11月至今任砀山县委书记。他六年如一日,把根扎在基层,心融入百姓,身体力行“三严三实”,带领干群埋头苦干,守好安徽的“北大门”。
抓党建除痼疾,打造良好政治生态
“做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朱学亮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任砀山县委书记后,他把党建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他认为,皖北地区民风突出特点是“人情味重、原则性差些”,抓干部队伍建设,要对症下药,一是立规矩、强纪律,二是抓党风、带民风。
朱学亮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干部相处要“亲而不密”,倡导干部“少喝酒、多读书;少打牌、多锻炼”,现如今已被县乡干部普遍接受和认同。
前几年,砀山被列为中央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朱学亮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全面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在阳光下晒权。厘清了县委职责职权,主动排查县委书记岗位风险点10项,制定防控措施14条;完善“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坚持做到重大事项充分讨论、集体决策、及时公开。
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管理,朱学亮始终坚持鲜明的用人导向,坚持在一线选人用人,把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在全省率先实行“四先四不”,规范干部选用。主持制定“十二条禁令”,其中包括“严禁到领导干部宿舍和家庭住所汇报或请示工作”。工作中,他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不许任何亲属到砀山从事经营活动,直到现在,县委办公室主任和身边工作人员都不知道他的家庭住址。
砀山地处落后边界地区,积弊重、矛盾多。几年来,在他的执着坚持和推动下,县委向痼弊顽疾逐一开刀、刮骨疗毒。重拳查处高考舞弊、整治个人档案信息造假、清理干部借欠公款、严查干部违法参与超载车辆运营、要求党员干部带头“除陋习、树新风”……系列组合拳打出,长期遗留的“地方病”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抓主业夯基础,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砀山是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朱学亮常说,“我们这一任干部,注定要比别人付出多,一定要发扬砀山人民当年防沙治碱的精神,埋头苦干实干几年,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朱学亮深谙其中的道理。工作几年来,他始终在道路交通建设、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全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济祁高速规划较早,但迟迟未能开工,他带领一班人多次赴省争取,主动与河南、山东相邻县市对接,使砀山段在全省率先动工,最先建成,被省交通厅誉为“砀山速度”,一举解决了砀山历史上不通高速公路的问题。省交通厅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砀山这条路,要不是老朱盯得紧,还得晚个三五年。”
砀山水资源严重匮乏,为解决人畜安全和工业用水问题,朱学亮积极谋划,多次请专家论证,多方奔走鼓呼,目前已列入安徽省南水北调东线取水计划,近期有望得到水利部批准。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今年以来,砀山县采取多项监督措施,全力推进农村低保民生工程规范化运行,切实有效解决了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错保、漏保、骗保和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