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砀山县官庄坝镇吴集村农民孟庆祥一早来到自己家的地里,查看小麦的出苗情况。“你瞧,这麦苗出得多齐!”老孟指着眼前的一块麦地对记者说。老孟指向的麦地里,麦苗已经有十来厘米高,整齐地排列,远远看去,像块墨绿色的地毯。“以前,总有些老百姓怕不烧种不好地,俺村年年都宣传禁烧的好处,大伙也慢慢理解了,近些年年没人烧秸秆,庄稼长得一点都不差。”
“我们镇始终把禁烧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服务意识,现在全镇空中有‘蓝天卫士\’24小时全覆盖的无缝监控,地面有94个地块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服务,采用‘三机并用\’的收种模式,今年的秋季禁烧中,我们镇织密禁烧工作的‘天罗地网\’,连续五年实现禁烧零火点。”官庄坝镇党委书记尉成辉介绍起禁烧工作如数家珍。
官庄坝镇地处三省交界处,不少地方与外省地相连、沟相通,禁烧形势比较严峻。为抓好禁烧工作,该镇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投资10余万元上马“蓝天卫士”系统,利用移动基站,安装高清观测摄像头,将全镇禁烧情况尽收眼底。镇村包保干部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实时了解自己包保的责任地块的情况,一旦发现火情隐患,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禁烧工作中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减轻了巡查工作的强度。同时,加大新型农机的应用,通过实施收割、粉碎、播种“三机并用”一体化模式,实现秸秆全量还田,今年该镇的秸秆还田率超过90%。
在通往镇区的道路旁,一块巨大的地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的禁烧包保责任分布图,全镇的土地被划分成94个责任地块,挂图作战,每块地都明确一个责任人。责任人对自己的责任田块从收到种全程负责,根据包保地块的情况因地制宜制订禁烧方案,这叫‘我的地块我做主\’!”尉成辉幽默地解释着。
为让困难群众及时收获,官庄坝镇还利用全镇16个流动“禁烧指挥部”,提前了解村民的土地数量、劳动力情况和农机情况,根据收获进度,合理调配农机为困难群众收割庄稼。“我们变堵为疏,变死看硬守为柔性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了收种的进度。”镇党委副书记戴红梅说,今年她包保的秦庄村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了收种任务。 本报记者 张化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决心,对垃圾宣战、与陋习再见、向文明前行,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