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砀山县按照省、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始终将其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建设模式,真抓实干,全力打造具有梨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目前,美好乡村岳庄坝、杨集两村已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回民许庄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统筹编排设计,坚持规划先行。该县按照“五结合、三注重”中心村编排规划要求,选定23个村作为重点示范中心村,聘请3家专业公司对各中心村进行规划设计,形成了南北部以交通干道沿线村为主、中东部以旅游景点村为主、西部以特色产业村为主的三大示范格局。
创新建设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许庄中心村、朱店中心村、杨集中心村等通过拆旧建新,复垦土地,获得大量财政奖补资金。撬动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薛楼中心村、便民中心村等依托上级专项资金共获社会资本近3400万元。盘活集体资产,发挥闲置资产作用。白腊园中心村利用闲置学校资产,建成2360平方米的村级服务中心。
建立完善机制,严谨规范运作。建立完善整合项目资金制度。目前,共整合资金4亿多元投入21个重点示范中心村建设。出台相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报账制实施细则等财经制度。明确建设项目的招标、报账等程序,规定中标单位报账须经镇财政所、镇政府、县美好乡村办、县财政局等共同把关后,方能按照施工合同支付专项资金。
注重产业培育,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全部编制了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截止到2014年底,13个示范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薛楼中心村201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30余万元。今年吴集中心村通过市场运作,盘活村级“三荒、三旧”等,变“闲置资源”为“增收资源”,已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6.08万元。 (陈培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农民日报》公布“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结果名单,砀山县地理标志农产品——“砀山酥梨”,从全国参评农产品中脱颖而...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