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山清水畅、绿色洁净的环境才是幸福的家园,环境美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提高;筑巢才能引凤,打造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环境,才能让投资者更愿意、更有信心投资兴业,为绿色发展而投入才是施政者立足长远、造福后代的百年大计。
绿水青山留得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加之历史上环境治理投入欠账多,工农业污染存量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下行态势。但这一态势自2013年底开始出现有效扭转。
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拿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与勇气,在全省率先启动“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工程,决心实现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初步摸索出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可承受、可持续、可长效的环境治理新路径。
环境治理永不竣工,永远在路上。2015年是宿州市“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提升年,这一年,全市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成果,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制度和机构建设,为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打下坚实基础。
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才能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长效化,才能留得住绿水青山。宿州市依托乡镇城建所,每乡镇建立5—7人城乡环境治理管理队伍,各乡镇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环境整治工作,各村明确一名村两委成员兼任环卫专干,并按每500人一名的标准配备保洁员。目前,全市共组建专职环卫队伍650支,7000余人。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环卫队伍保证了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已投入5.35亿元,出动大型机械5200多台套,投工投劳350万个,清理垃圾94万吨,清理柴草堆、乱堆乱放42.8万处,拆除乱搭乱建9.7万处,整治骑路逢集574处,植树392万棵,治理沟塘坝渠7200条(段),停产整顿非煤矿山138处,矿山复绿6座(个)。开创了村庄美、道路畅、环境优、百姓乐的可喜局面。
让宿州这片厚重的土地真正焕发绿色生机,是宿州市启动“三线三边”环境治理行动的初衷和愿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宿州”进程没有因为环境质量的初步改观而止步。
金山银山看得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治理改善的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是美好家园,树立的是城市形象,增强的是发展后劲,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群众。
随着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化,全市新一轮政府环保事业投资也开足马力。为改善乡村环卫条件,2014年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治理,购置机动垃圾清运车124台,保洁车3800辆,垃圾桶14.5万个,环境整治督查车95辆。为彻底解决垃圾出路问题,宿州市大规模投入,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砀山县与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签订的砀山县垃圾发电厂项目,已于2014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灵璧、宿州城区垃圾发电厂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萧县、泗县垃圾发电厂即将开建。
宿州市环境的“华丽转身”,树立了新形象,增强了发展后劲,也带动了新一轮投资兴业热潮。2013年4月,南京客商朱勇来泗县投资开办新型建材公司,政府的保姆式服务让他十分舒心,(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砀山县28家养老机构负责人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