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合(左二)向果农介绍电动喷药机用法。
醉心科研十多年,创造26项发明成果,申请获批17项国家专利,产品两次荣获“宿州市科技进步奖”,其本人多次获得“砀山县科技兴农标兵”称号……他来自中国最传统、最基层的农村果区,却凭借发明创造上的耀眼成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他们自己的“农民发明家”、“创业带头人”。他就是砀山县良梨镇杨集村王阚庄村的村民——范明合。
“付出不白费,创业正当时。我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现在赶上了好天时,有创业想法的尽可以加快行动步伐!”回首发明创业路,范明合用上近乎“自我代言”的方式“督促”后来人。谁能想到,二十年前,那位在周边乡镇出了名的 “怪人”今天竟已成了备受信任与推崇的“发明能人”、“创业导师”。
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和宿州农校进修学习机械制造设计与农业技术推广,还曾在砀山果树研究所负责病虫害测报。上世纪90年代,凭借这几个“硬件”,范明合完全可以找份衣食无忧的工作。只是,范明合却心不在此,“干点啥都能维持生计,但我想改进发明农用工具让咱果区的农民少受些累。”
“我家门口就是果树,从小就看到果农为果树养护、水果采摘等受尽劳苦。果树从施肥、打药等护理,到成熟采摘,每一步都饱含着全家人的心血。”在范明合的记忆中有几个场景无比清晰:烈日下,果农站在三轮车上奋力把农药拌匀,然后一家三四口人齐上阵,随车一圈圈喷洒农药,炙热的太阳晒着、刺鼻的农药熏着、纷乱的梨枝刮擦着,打药的条件十分恶劣……果子成熟时,欣喜的人们爬上五米高的梨树采摘,没有安全措施,从树上掉下来是常事,村镇的卫生所、医院因此每到盛夏便人满为患……
果农的需要就是范明合努力的方向。1997年,范明合开始“全职”在家搞发明创造。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买来专业书籍,购置车床、焊机等生产工具,画图纸,做设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根本不管别人“毕业几年又回乡当农民,整天瞎捣鼓什么东西……”之类的冷言冷语。
不畏人言、保持初心对范明合来说很容易,但等到家里因自己“瞎捣鼓”没有正常收入而入不敷出、连养活自己和家人都成问题时,情况是不是该另当别论?范明合思来想去、权衡犹疑,陷入痛苦的抉择中。“做发明,没有成功前,一切都是零,开工没有回头箭,我还没有成功,怎能甘心退出?”心有为农情,怀揣发明梦,范明合显然不愿意半途而废。没有钱,借!怕花完,省!不能开源,就节流,但前提是不能省买零配件的钱。范明合抠算着,自己平常早餐喝一碗汤、四个包子就一块钱了,要是10天不吃,就能省出买一个配件的钱。范明合为自己的“机智”欣喜若狂,为了发明钻研,他此后近一年没有吃过早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范明合的开山之作——自动农药搅拌器问世了。机器受到周边农户的普遍认同,很快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发明后期”的烦心事儿也接踵而至:县里相关部门市场巡查时,说机器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许可证等,不能在市场上售卖。知道范明合家里像个小发明作坊,还时不时去检查。“走投无路”、执著发明的范明合一度开启“躲猫猫”模式,天天关着门在家里改进工具、钻研技艺。1999年,长期在暗黑的环境里自我耕耘的范明合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经其反复实验、数次改进后的农药搅拌器成功申报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其后,遥控式电动喷药机、摘果器、高枝剪、高枝锯……产品受到认同、积极性得到调动的范明合,其发明创造更是一发不可收。
苦心钻研、发明创造、成果推广,数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点子王”范明合集结成自己的创业团队,将最新发明成果批量化生产,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里,帮助万千农民从疲累劳苦中轻松脱身。“靠发明还清了债,现在也开了公司买了车,但这只是创业顺带的结果。只要农民需要、认可我的产品,我能帮助农民少受苦累,就是不赚钱我也愿意。”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月26日下午采访结束,范明合便匆匆驱车前往泗县城郊农业观光园,车后座、后备箱里放着刚研发出来的农田自走式自动化喷药机,“免费赠送给他们试用,他们老板也是创业者,挺不容易的。”摸着崭新的工具,范明合满含深情地说。本报记者 刘艳灵
新闻推荐
在宿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觉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我”志愿服务精神,忙碌的身影活跃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中,为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心和温暖。 ...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