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以来,宿州市大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强力攻坚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和“三线三边”绿化提升,从城市到乡村,全市各地造林增绿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万千新绿入画来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清 措施实
造林任务超额完成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20.27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50.15%。按县区分,砀山县造林1.43万亩,萧县造林2.38万亩,埇桥区造林10.33万亩,灵璧县造林2.75万亩,泗县造林2.81万亩,市直造林0.57万亩。
2016年省下达宿州市森林增长工程造林任务13.5万亩,任务下达以后,全市各地纷纷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要求,认真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建设责任,通过党委政府领导现场督查、定期召开调度会、开辟电视专栏谈造林等多种途径,不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在今年的植树造林过程中,宿州市涌现出一批示范带动典型。埇桥区主动把造林空间延伸至相对广阔的农田林网区域,通过预拨森林增长启动资金,调度各乡镇互观、互学,全面铺开农田林网建设。泗县坚持政府统一流转新汴河、新濉河等大的宜林地块,发包给造林大户按照标准统一栽植,取得了实效;结合扶贫工作,着眼长远苗木发展市场,在屏山镇率先发展珍稀苗木基地建设。萧县通过媒体调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压推动植树造林工作。
机制新 重点明
造林成果压得实
今年以来,宿州市紧抓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契机,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指挥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指挥部,各县区及园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筹推进2016年森林增长工程。各地在优惠政策制定、工作安排部署、财政资金投放等方面都给予重点倾斜。全市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齐动、深入宣传、聚集合力、共同推进的植树造林工作机制。
抓主抓重,着力建设重点工程。一是抓好“三线三边”森林长廊建设。基本完成徐明高速灵璧段,京沪高铁埇桥南段、宿马段,新汴河灵璧段、宿城东外环路等多条森林长廊,每侧林带宽度达50-100米。二是对照创建标准,督促各地开展6个省级森林城镇、34个省级森林村庄和119公里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工作,确保按时序节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目前,各地的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示范段创建工作已经完成,通过县级自查和市级抽查验收。三是抓好林苗两用林建设。除依托“三线三边”区域大力发展林苗两用林外,还结合地方实际,新建和扩建了埇桥沈圩、灰古,萧县杨楼、泗县屏山等苗木花卉基地。
创新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并推广财政资金引导、林业项目推动、市场运作为主的新机制。市及各县区政府均制定了财政奖补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针对重点森林长廊建设,各地通过流转落实造林用地,通过招商落实造林主体,通过奖补吸引造林资金。灵璧县对建设宿泗快速通道森林长廊造林用地,每年按800斤小麦折价进行补助,连补11年;埇桥区对京沪高铁南段森林长廊和宿泗快速通道造林用地,每亩按照800斤小麦折价补助,连补12年;萧县对连霍高速两侧造林,每亩补助1000元地租,补助4年。
重抚育 强科技
加强管护保质量
进一步认真总结,制定和完善造林准入机制。各县区在总结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经验时,进一步完善森林增长工程造林准入机制。如泗县在重点森林长廊工程推进中,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在积极引导造林大户参与的同时,签订“定树穴大小、定每亩棵数、定树种品种、定完成时限、定成活率、定保存率”的“六定”目标责任书,确保造林主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当地政府对造林主体是“有扶有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进一步巩固成果,切实加强林木抚育管护。各地积极巩固好造林绿化成果,及时组织造林主体开展除草、浇水、施肥、除萌抹芽和病虫害防治等,不断改善林木生长条件,净化林下空间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确保绿化美化效果。
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提升森林质量。各县区加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实用技术普及、优良种苗推广和森林经营技术提高。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植树造林。加大乡土树种繁育推广力度,明确主导优质树种及不同树种品种的合理搭配。鼓励在立地条件较差的石质山地、荒滩荒地,栽植抗逆性强、抗病虫害、木材稀缺的优质乡土树种。本报记者 张化云 余明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年来,葛集镇以“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小加工”、“小种养”、“小打工”等特色“小经济”,盘活了农村经济...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