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经济发展新篇章,铸就社会进步新辉煌,开创了从严治党新局面。
致力加速发展、跨越崛起,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78.9亿元增加到15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五年均翻了一番以上。
致力调优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后劲更趋强劲。三次产业结构由33.1:41.5:25.4调整为26.8:44.0:29.2。果蔬加工首位产业和板材家具等主导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砀山开发区被评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砀山酥梨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价值达36.17亿元;黄桃罐头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70万亩水果全部获无公害基地认证,被评为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黄河故道示范区被纳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电商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致力统筹协调、夯实基础,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市框架逐步拉开,主城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5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4.5%提高到43.12%。五年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04项,累计投资146亿元,市民广场、环城河公园、老年活动中心、新县医院、新二中、砀城一小等一大批重大惠民项目建成使用。“双高”时代大幕开启,国省县道“六纵四横”路网框架拉开。在全市率先开展大规模土地整治,整体改造55个村庄。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21个示范村带动效应明显,回民许庄被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保护与发展特色村寨名录”。城乡环境逐步改善,城区网格化治脏治乱治违常态化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走在全省前列,秸秆禁烧连续四年实现“零火点”。
致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动力活力持续迸发。持续深化经济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县本级行政审批事项79项。探索实施电商***新模式,实施全省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试点,2015年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2.66亿元。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累计利用县外资金734.8亿元,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5.1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6.2倍、5.3倍。
致力于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0.88亿元,大力实施33项民生工程和每年10件惠民实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亿元,脱贫8.2万人。累计增加城镇就业3.84万人。财政预算内累计投入55.11亿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砀山唢呐”“砀山四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传统戏剧之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砀山连续五届获全省“平安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双拥模范县”。
致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持续优化。统筹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开展“星级创评”“连心工程”“红色引航”“一正三反”责任清单等特色党建品牌。在全市率先推行干部选任“四先四不”等制度,不断优化各级干部队伍。建立条块结合的“5+4”作风督查新模式,从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纪检监察综合组(室)运行机制,试行县级党风廉政巡查制度,打造“梨花品质”廉政文化品牌,创新纪律审查短信平台和“廉洁砀山”微信公众平台。李艳龙 本报记者 张化云
新闻推荐
为强化涉民生案件执行,砀山县人民法院进一步强化执行措施,实行快立、快审、快执等工作机制,常抓不懈,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该院遵循快立、速...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