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王德红家的客厅悬挂着印有“精神脱贫示范户”的中国结。“日子越来越好了,养猪让我家有了固定的收入!”王德红谈起自家脱贫之路,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1989年,24岁的王德红迎娶了同村姑娘胡秀业。两人结婚第二年,王德红因工作中的一次意外,双目失明,丧失了劳动能力。
“你干活时,把我也带上,你做我的眼睛指挥我,行不?”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王德红可以在妻子的引导下干一些简单的农活,一家人重燃生活的希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德红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重拾生活信心。他家被定为贫困户后,村里为其争取到了6000元特色种植黑小麦补贴,又帮他家栽了20棵黄梨树。考虑到王德红的实际情况,村里还为他争取了6000元的特色养殖补助资金,鼓励他扩大养猪规模。如今,王德红可独立完成30余头生猪的饲养工作,重新找回自身价值。2017年底,王德红的妻子胡秀业被宿州市文明委评为“宿州好人”。
同样通过精神脱贫,走向致富道路的还有村民赵景春。51岁的赵景春患糖尿病,视力下降严重,妻子没有固定收入,家中还有一位哥哥智力障碍,需要照顾。
“我每天要吃8次药,每月医药费就要800元。村里扶贫干部对我特别扶持,办理了残保、低保,还争取了小额贷款,我家里4亩地种了中草药,每亩还补贴800块钱。”赵景春说,他的妻子周继荣也加入村里的“钱杆子舞”队,制作销售健身舞蹈器械,“现在村里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看广场电影、听农业讲座的多了。”如今,赵景春夫妇铆足干劲,要再加把劲,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
邓朋许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张涛
脱贫路上的“父子兵”B
灵璧县渔沟镇卓庄村的村民卓祥安今年60岁。到了花甲之年的他,应该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但是,他一家四口人,妻子有精神病,长子也有智力残疾。在农村,家中有两个残疾人,生活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卓祥安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坚强地把所有的担子扛在身上。
卓祥安知道,光靠田地收入,是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自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卓祥安为了一家人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他在帮扶责任人的关心支持下,利用家中空地,建起了小型猪舍,养殖商品猪,年出栏80头左右。然后利用养猪赚到的钱,开了一家小卖铺。然而,老卓一直有一件心事,就是希望能够把次子卓坤宁培养出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
帮扶人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老卓的心事,立即安排卓坤宁到渔沟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参加培训。卓坤宁深知家庭情况,也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每天准时准点到培训班,认真听培训老师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卓坤宁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帮扶人不断鼓励卓坤宁要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有了他父亲辛苦勤劳的表率,帮扶人几经周折,把卓坤宁介绍到昆山电子厂工作。因为之前学习了一定的技术,再加上他吃苦耐劳,工资从一开始进厂时的1800元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月均4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家庭收入。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今,卓祥安对致富奔小康越来越有信心,他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的好待遇,感谢我的帮扶责任人。”卓祥安说,他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脱贫后会去帮助像他一样困难的家庭,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双手劳动得到的踏实。
邓朋许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张涛
脱贫路上有“诸葛亮”C
王春亚正忙着清理厂房、扎围栏、安装调温设备,为即将入住的2000多只小鸡苗整理新家。“这可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王春亚笑着说。王春亚是灵璧县尹集镇田路村王井一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四年前,他和妻子在外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尚且过得去。然而随着家里独子不幸患白血病,不仅掏空了家底,还欠了十几万元外债,老母亲也因病去世,家里的生活一日不如一日。
面对家庭的窘境,王春亚说:“苦熬不如苦干!”田路村山地较多,适合散养土鸡,王春亚家正好有3亩林地,决定养殖蛋鸡脱贫。他在自家空地盖起了鸡舍,养了几千只蛋鸡,但由于对市场情况了解不足,养鸡的第一年就遭遇了失败,可谓雪上加霜。
就在王春亚一筹莫展之际,驻村工作队来上门走访,“工作队不仅和专业合作社给我送来了500只鸡苗,还告诉我可以申请小额信贷,真是打瞌睡送来了枕头。”
王春亚决定先试养这500只鸡苗,等到掌握养鸡本领后再申请小额信贷扩大规模。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因为养殖不善,500只鸡苗仅存活了200多只。王春亚又急又气,吃不下睡不着。
“扶贫先扶志,不能打击贫困户的脱贫信心。”驻村工作队特意请来了县畜牧水产局的专家,到王春亚家里实地查看,在防疫、投食等方面开出了一张“诊断清单”。王春亚一项项“对症下药”,鸡苗存活率逐渐提高。
掌握了养鸡技术,王春亚想贷款扩大规模。工作队和村干部又帮他联系银行,通过评级授信申请了小额信贷资金金在手,王春亚干劲十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王春亚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亚还清了欠债,偿还了小额信贷贷款,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王春亚不仅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10多名贫困村民也通过龙虾、土鸡养殖发家致富。
邓朋许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张涛
脱贫路上的“花木兰”D
在灵璧县朱集乡湖光村,一提起刘露的名字,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女人太能干了,把孩子拉扯带大真不容易,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邻居王大姐敬佩地说。
刘露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2006年,一场车祸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从此就剩下娘俩相依为命。丈夫走的时候,孩子才六岁,这些年为了照顾孩子,刘露只能在家靠种几亩地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根据她家实际情况,于2014年将她家纳入贫困户,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帮助,刘露家的生活一天天转好。
但是,刘露并不甘心就这样维持生活,“老是靠政府帮忙也不是长法,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我自己也要想办法,儿子也大了,我得找点事情做才行”。刘露得知村里办起了养殖种植的培训班,赶紧积极报名参加,学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
学到了知识,刘露再利用村里给的扶贫款搞起了养殖,盖起了羊圈,积极向别人学习养羊技术。每天,刘露起早贪黑,把羊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喂食做到粗细干湿结合。搞养殖的第一年,刘露就净获利6000多元。今年,刘露又利用扶贫款扩大养殖规模,在养羊的同时还到村里的扶贫工厂去打工,每月可以收入1000多元。再加上儿子今年去杭州汽修厂学修车的手艺,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刘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很实在地笑着说:“我现在挺满足的!”
刘露靠着自己的勤劳,撑起了自己的家,也给其他村民致富奔小康树立了榜样。如今,在村里她还当上了小组长,去帮助那些还在贫困边缘的村民。谈到未来,刘露自信地说,将来一定会更好。
邓朋许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张涛
新闻推荐
近日,灵璧县公安局大路派出所通过警民联调机制,成功化解了一桩夫妻之间因离婚财产引发的纷争,有效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20...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