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农民文化素质,文明水平的提高正是这一宏伟大厦建设的丰厚基石。青山绿水,淳朴民风,心存梦想,和谐奋进……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生动醉人的画面。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在广袤无垠的农村田野孕育的文明新风的文化精神,应如和煦的春风,涤荡抚藉农民百姓精神家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乡村大舞台好戏连连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时村农民艺术团的一曲表演唱《歌唱祖国》拉开了乡村大舞台的序幕。靓丽的服装,绚丽的舞台,展示了时代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进入腊月,宿州市农民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泗州戏、梆子腔唱起来,小品相声说起来,成千上万的农民登上了“欢乐乡村”大舞台展现才艺,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人参赛、全家上阵、全村加油的盛况。
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宿州市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农村丰富的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3年,全市加大文化建设和投入力度。全市农村村级文化补助资金支出1204万元。10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完成了30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271个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部建设完成并通过省广电局检查验收。全市开展村级文艺活动2278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4448场。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埇桥区,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犹如肌体的个个细胞,纷纷活跃在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舞台,为农民的精神面貌倾注着四射的活力,也如一支强心针,让生命焕发勃勃生机。
目前,埇桥区已由2012年初的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到2013的全覆盖,如星火燎原之势,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着文化服务农民的积极作用。
“符离、时村、夹沟、城东,四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站。符离镇文化站站舍面积达到1700多平米,城东文化站成立了乡村大舞台……”埇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陈健副局长告诉记者:“文化站平时活动不断,春节期间文艺演出更是丰富多彩”
“腊月十六,我们苗安镇文化站开始了小戏小品汇演,巡回每村演出两场” 苗安镇文化站苗芳站长是个干脆利索的妇女干部。在演出现场,小品《自酿苦酒自己喝》吸引着村民。小品讽刺了曾经在乡村草台班子跳脱衣舞的女子,受到乡亲们的唾弃,儿子27了娶不到媳妇。从女子追悔的可怜样子,感受到农民的观念的确变了,农村的文明新风在弘扬。
大店文化站开展了广场舞比赛,亮丽的服装,多彩的舞姿,十几个村的队伍举着牌子打起了擂台。 “土地承包流转,用上了机械化,不要种地,空些时间多,我们每天下午锻炼身体跳广场舞。”一位舞蹈领队的队长告诉我们。
强烈的节奏韵律,活力四射的激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在农村么?不由得让人发出一声感慨:真得是城乡一体化了!
据统计,全市90%的乡镇文化站成立了文艺团体、腰鼓队、舞蹈队,利用节日、逢会举行汇演。
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广场等标准化的基础设施;舞蹈、书法、戏曲,乒乓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扎实推进的民生工程催发了文化惠民之花花开遍地!沐浴着文化的雨露,文明新风的和谐乡村将焕发卓然新姿!
乡村文化发展瓶颈凸显
随着乡村文化蓬勃发展,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也凸显。
市文化部门调研发现,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文化站工作人员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常常被抽调。二是因为资金问题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三是偏远乡村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乡镇文化站建设虽已完成,但是管理不完善,运作环节不顺畅制约农村文化发展。
要求每周40小时免费开放时间,却少有能做到,白天文化站大门紧锁的现象时常发生。暗访了两个乡镇,吃了闭门羹,记者被告知,“文化站工作人员抽出包村去了”,“包计划生育去了”。
农家书屋使用率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又一突出问题。在埇桥区农村一家农家书屋内,记者看到,粉刷一新的小屋内,塞满书籍的浅色铁皮书架占据四周,在白色墙漆映衬下,屋子显得明亮而整齐。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很多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留下看家的老人和上学的孩子。有兴趣光顾农家书屋,看书、借书的主要是三大群体:儿童、妇女和老人。平时借阅书籍很少,寒暑假期间,附近的孩子才来农家书屋,因而少儿教育类书籍借阅量比较大。在农家书屋的书架上,农业科技类书籍常常是以最“崭新”的面貌整齐摆放;在借阅登记本上,这类书籍的名字十分少见。
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于婚丧嫁娶之事十分重视,讲排场、比阔气,家家逢到婚丧嫁娶都会大操大办,请一些娱乐班底增加气氛。
对于人们反映的乡村出现草台班子低级庸俗表演现象,记者进行了了解。
“唢呐班子”,这是村里人对他们的称号,乍一听,想象成曾誉为省级非遗的文艺团体,而实则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一个村里,傍晚时分,记者碰到了一家办白事的场面,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唢呐班子”一般为两三人组成,打情骂俏,低级庸俗,扭捏作态。据说,更有甚者,一个妖里妖气的穿着极少的三点式的女子,在台上挑逗,作着不堪入目的动作,台下围观者起哄、尖叫。这类演出在一些偏远乡村很流行,红白事、过寿、逢庙会都要请唱。
“此类演出比以前少多了,在大些的村、镇不敢公然上演,偏远村还有,隐蔽性较强。”市文化稽查部门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近一年来,文化、公安、工商部门联手治理草台班子演出,现场端掉一些窝点,严厉打击低级庸俗风气对农村的浸染。为弘扬新风,乡镇成立唢呐协会,专业性地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和管理这些业余文化团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
抢占乡村文化建设制高点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市文化主管部门建议,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提出了系列建议,对于农家书屋,健全和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农家书屋政府投入长效机制,设置农家书屋管理考评机制等。除了持续投入,如何打破制度藩篱、整合资源齐抓共管,是背后的难点。
“比如,可让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有效对接,一方面可接受来自图书管理部门的培训和指导,同时也有利于书屋的图书更新。”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跨部门合作如何实现仍需探索。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认为,要真正建立农家书屋的长效发展机制,不能仅单靠新闻出版部门“单打独斗”,需要联合多个政府部门的力量,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充分依靠农村基层组织来实现农家书屋的“建、管、用”一体化。
目前,为了加强村级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正向村级渗透,村级将广泛成立文化站。埇桥区美好办选定了31个村为美好乡村试点单位,已扶持8个省级建立文化站,为他们配置了电脑、乐器、音响、桌椅等器材,以促进示范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使这8个村真正成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娱乐百姓、带动一方的文化示范村。树文明新风,提升农民素质,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摈弃低级庸俗之风,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良好社会氛围,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在保持乡村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新闻推荐
我市加强节日市场监管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