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路安置小区实景
2013年11月28日上午,宿州市重点民生项目之一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汴河路安置区1至6号楼交钥匙仪式盛大举行,10位被征收业主代表现场拿到了房屋钥匙,标志着汴河路安置区1至6号楼正式交付使用。
近年来,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宿州市不断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努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宿州市累计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06011套,竣工58024套,分配50489套(户),解决了176710人的住房困难问题;货币化租赁补贴累计发放人数近15.3万人次,发放补贴资金14307.06万元。
16946套
从“蜗居”到“安居”
“我们一家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今后再也不用为交房租发愁了,感谢党和政府啊!”当接过钥匙的一刹那,“蜗居”多年的崔女士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2013年以来,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新建开工33255套(间),2820885平方米,开工率112.5%;基本建成(含续建)16946套,1442195平方米,完成任务169.46%;竣工12445套,1093301平方米,完成任务155.5%;廉租住房新增补贴发放991户,完成165%。
圆安居梦,暖百姓心。2013年全市实物建房29550套(户),新增租赁住房补贴600户,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让“告别蜗居”的民生承诺掷地有声。
惠民安置
让“有居”变“优居”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但胜利路安置小区戚大娘的心里却温暖如春。现年72岁的她拆迁前住在六中附近的一处民房里,得益于宿州市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去年8月份,她跟随儿子一起搬进了胜利路新居。住在装修一新、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戚大娘很是欣慰:“能住进这个小区的房子,我对政府的政策非常满意!”
更让戚大娘开心的是小区的环境,以前路旁矮旧的房屋、脏乱的街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现代化小区。
正聊着,戚大娘碰上了拆迁前的老邻居李女士。“这个小区很不错,风景就跟画似的,不仅楼间距很大,里面的绿化、活动场所啊,既美观又实用。没想过老了还能住进这样的优美小区,我们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喽。”李女士说。
从安居梦成真到安置小区里话幸福,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群众住有所居的幸福。
公开公正
保住户满意舒心
在加快推进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工作中,宿州市按照保障基本、阳光操作、逐步完善的原则,着力抓住准入、分配、管理、退出以及公开等关键环节,先后出台了《宿州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宿州市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并严格监督实施。
在程序上,坚持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公平、公正、合理、排队轮候、特殊困难急需救助家庭优先原则,申请廉租住房补贴的人口要经过社区街道、区、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三级审核、两榜公示”,做到“应保尽保、非保不保”。
在后期分配管理上,宿州市建成了全市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公开监督、现场公示、有奖举报,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开、公平、公正。同时,积极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聘请保障户参与小区保洁、保安、水电维修等,通过物业公司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服务,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还在小区成立保障户“党员互助组”,开展小区温馨服务,有效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应保尽保
圆更多困难群众“安居梦”
安居才能乐业。住有所居是百姓的愿望与追求,更是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体的梦想。
日前,记者从市房管局获悉,全市2013年至2017年还将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90000多户,改造面积约700多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000套住房,开工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额达300多亿元。
让百姓居有其屋,宿州市从未止步。市房管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规范透明原则,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执行力度,确保保障房分配公正公平,管理务实有效;建立顺畅、高效的保障家庭收入审核协查机制,促进住房保障工作健康发展;全面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工程监管,把每一项保障性安居工程,都建成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从“蜗居”到安居,从有居到优居,全市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不断被克服。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党和政府威信、增强人民群众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渠道,也为构建和谐幸福的新宿州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见习记者 武起玉
新闻推荐
人物名片:倪进斌,宿州市立医院肿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宿州市肿瘤学会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荣获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称号。...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