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0米高的预热主厂房机声隆隆,74×4.8米的回转窑不停运转……埇桥区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海螺水泥于去年7月全部正式投产,不但每年给地方带来一个亿的税收,而且带动近700名农民就地就业,平均年薪6万元以上。这只是埇桥区大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来,埇桥区委、区政府坚持“提高首位度、争当排头兵”的发展目标,抢抓政策机遇,主攻大项目,截至去年底,海螺水泥二期、义乌商贸城一期、七匹狼服饰一期等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成投产。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23个项目,去年完成投资35.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81%。去年,全区33个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9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区工业总量40%以上。该区大项目总量、增值、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市首位。
在埇桥,全区上下形成一个鲜明共识,那就是非大动作不足以弥补差距,非大项目不足以打破瓶颈,必须以“坐不住”的责任心、“等不得”的紧迫感全力促进大项目建设,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转型跨越“主抓手”,全力推进大项目攻坚,推动“全市率先、皖北领先、全省争先、区域占先”四先目标。埇桥区把大项目建设和引进作为各级一把手的第一要务、第一责任、第一政绩、第一能力,全区设立6个大项目招商中心,并以推动招商、提高招商成效为目标,通过比较招商引资的贡献指标、业绩指标等有关数据,建立招商引资绩效考评综合体系,拓展招大引强思路,创新招大引强手段,提高招大引强成效,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招商理念,力争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为此,埇桥区在开放引进政策上严格执行“五不批”的“硬政策”。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批;只开发资源的产业不批;不是循环经济和延伸产业链的不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批。
近两年,埇桥区牢固树立“抓大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京沪高铁、宿淮铁路、蕲县船闸、泗许高速、钱营孜煤矿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龙华矿机、淮海水泥、力高箱包等项目建成投产,龙王庙煤矿、华洋啤酒、皇冠家居大市场、皖神面粉、利民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并围绕发展培育纺织服装、食品、林产品、煤炭、机械、建材等六大产业集群,坚持大工业扩张战略,实施大企业培植计划,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吸引外来企业,打造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大企业、大项目,着力加快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宿州林木加工生产基地等大项目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实施企业上规模工程。
埇桥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推动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把强化循环经济模式放在重要位置, (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2月26日上午,宿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健一行冒着沥沥细雨,脚踏泥泞,深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市出租办...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