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闻 萧县新闻 砀山新闻 灵璧新闻 泗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宿州市 > 宿州新闻 > 正文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回家是一种信仰人在变经济在变想法

来源:安徽商报 2016-02-03 02:10   https://www.yybnet.net/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回家是一种信仰。人在变,经济在变,想法在变,但不变的是穿行于时间缝隙中的乡愁。而“乡愁”背后,牵动的则是人们对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愿景。

古村落里为什么村民很少?

青砖白缝、飞檐走壁、扇形村庄、巷道水塘……巢湖古民宅有它自己的美,也有它自己的讲究,房屋结构、地理布局、大门朝向等都富有深刻内涵,兼顾审美与实用。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巢湖古村落的资金投入。合肥市民建委员陈继林教授认为,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巢湖古民宅之外,建幼儿园、开村办绿色工厂、引入民间资本,都是保护好这些古村落,让人气旺起来的好方法。“现在保护的最好的巢湖古村落,应该就属黄麓镇洪家疃村了。”陈继林教授告诉记者,这里同时也是张治中的故里。“百忍积善传家久,九龙攒珠济世长”,洪家疃是一个明代移民的村子,江西、皖南、江浙的三股移民到此建造的村庄,建筑风格也是三种文化杂糅。“九龙攒珠”说的就是这座古村别具一格的村庄布局。

巢湖古村落在房屋结构、位置布局、房屋朝向等方面都富有深刻内涵,兼顾审美与实用,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舒适实用,还兼顾防洪防火防盗等功能。陈继林教授认为,投入很多资金精力去重建、修葺大可不必,重要的是是保存好原味建筑、文化等,并且加强市民保护古民宅的意识。“村村通”工程、下水道工程、自来水工程都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古村落的环境破坏,建设的过程中,很多自然水塘被填埋,现在满是淤泥。

村民的古民宅保护意识薄弱,是古村落无法保存完整的另外一个原因,“政府应多加强引导,唤醒村民保护意识。村民看房子(古民宅)破了,就拆掉重建,一些老水井、水塘被填掉,造成了原始排水系统的破坏。”

很多年轻人出门打工,空心村的增加,旅游资源保护缺失等,让夜晚的巢湖古村落尤为冷清。“花那么多资金投入,古村落却还是缺少了点人气。”

2013年到江浙古村考察,给了陈教授很多启发。总结起来就是,政府“输血”不如古村自身“造血”。可以建一些基础设施,如幼儿园等,还可以开村办绿色(产生污染少)工厂,古民宅保护等工程可以引入民间资本。

有工厂上班,有幼儿园等福利设施,首先可以把古村落的村民留在家乡。游客来了不仅要看风景,也需与当地人接触,古村落里村民都没有几个,游客来了也觉得冷清。

游客来了还要感受当地历史文化。“巢湖古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真正吸引游客的地方。环巢湖不缺少名人、遗址、古村,保护好宣传好,再加上一些配套的休闲娱乐场所,游客也能多待两天”。

记者何璧

合肥—喀什,土特产对对碰

还有几天过年,老马一点儿也不急,他早已买好了回老家的火车票,但是先要到乌鲁木齐再转一趟车。他的背包里,塞着安徽的茶叶、笋干、香烟。在合肥工作的3年间,他只在春节回家。

作为一个西北汉子,38岁的马辉应聘在合肥市潜山路旁一家主打西北风味的餐厅做厨师,每天要打理大量从乌鲁木齐用冷链车发来的牛羊肉,烤肉、手抓、大盘鸡,都是店里的招牌菜。

这些他从小吃到大,觉得并没有什么,但看到食客们大快朵颐,他很满足。一串烤羊肉10元,一份大盘鸡近百元,这在老家是不可能有的价格。“吃的就是这没有的”,这是老板说过最让他明白的一句话。

换个地方,看似普通的东西身价就会翻几倍,老马能接受更能利用。他向老板建议,除了牛羊肉,从他的老家喀什引进一些特产,如大枣、油茶、馕饼、葡萄干、杏肉干、绣有少数民族文化图案的地毯等,摆放在店内一角,不仅能营造纯正的西北风味,还是增收的好项目。

建议被采纳。老马除了厨师的工作外,还负责联络老家的货源,运来合肥销售。“我现在回去,他们都围着我转呢”。

另一方面,对安徽人来说熟悉的代表故乡的物件,反过来成为老马的“生意”。不少老乡都托他过年从安徽带东西回去,行李之外,老马还打了好几个箱子准备托运。

现在,老马和妻儿回老家还要坐30多个小时的车,路途遥远。他说未来一定会选择直飞乌鲁木齐的航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拉近,不同的“乡愁”被连接起来,但在各自的“乡愁”里,其实味道都是一样的。

记者郜征

合肥“冬菇鸡饺”计划申遗

一口咬下去,弹实味鲜。“对,冬菇鸡饺就是这个味道”,林玉娇嘴角一扬,吐出几个字——这才是家乡。林玉娇1992年去深圳定居,其间多年没有回老家,今年回合肥,打算跟兄弟姐妹过年。趁着空隙寻访“舌尖上的乡愁”。

合肥有一首美食歌谣唱到,“老合肥,合肥老,大麻饼、玉带糕,寸金、白切加烘糕;狮头、油香、馄饨饺,龙灯节子包油条:罗汗脐、小刀面,麻元、米饺、豆腐脑;烤鸭、馓子、炒年糕,鸭油烧饼小笼包;鸡血糊、绿豆圆、李公杂烩老鸭煲;包公鱼、曹操鸡、铭传甲鱼小火熬。”

歌谣里唱到的“馄饨饺”是合肥百年老店刘鸿盛饺面馆的“冬菇鸡饺”。

坐落在合肥市阜阳北路的“刘鸿盛”店内,一边嚼着冬菇鸡饺,一边拉开记忆的闸门。 65岁的林玉娇开始滔滔不绝:“1978年,刘鸿盛饺面馆在合肥淮河路216号开业,红极一时,要排队才能吃上一碗。 1992年我离开合肥后不久,刘鸿盛搬进了中菜市,但地方小位置不好找,加上我很少回来,只去过一次。后来听说关门了,好一阵失落。”“前不久我侄子给我打电话,请我们回合肥过年。特意提到要带我吃刘鸿盛,才知道又重出江湖了。”林玉娇说。这冬菇鸡饺,皮薄但筋道,猪肉馅味美,配上鸡丁、冬菇和葱花格外鲜香。

在林玉娇心里,吃进去的不仅是一碗馄饨饺,而是一段乡愁,绵延不绝,回味无穷。更像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而把庐州小吃串在一起的人叫胡明朗。胡明朗年轻时跟着父亲学厨,后来创办了“美味厨”餐厅。在一次与徽厨大家鲍庆福聊天中,鲍大师一句话深深的触痛了他,“总有一天他们老了,这些小吃的手艺就消失了,后人也就不再吃得到。”

胡明朗有了重开“刘鸿盛”、传承名小吃的想法。他一家家地拜访曾经和刘鸿盛相关的老师傅们。他邀请王振声、何辅善、王守明、陈根娣、郑世祥、陆忠来、孙义金、胡先保等名厨,共同打造合肥“老味道”。 2013年,胡明朗在位于宿州路上的月顺楼酒楼内重新挂上了“刘鸿盛”的牌匾。

胡明朗说,将要对“冬菇鸡饺”进行申遗保护,让百年传统的味道,不仅停留在齿间,而是心间,成为合肥的历史符号。而传统小吃如何经营,还有更多需要破题的地方,如口味的改良,O2O模式的引入。在变与不变中求解。

记者郑茹

新闻推荐

合肥火车站边超市频现“撕角搓钱”记者现场探访当面识破骗局 警方之前曾治安拘留一人

记者现场探访当面识破骗局 警方之前曾治安拘留一人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回家是一种信仰人在变经济在变想法)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