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有人断言:文明创建搞不长,又将是“一紧二松三垮掉四重来”。这种观点是一种经验式的历史观,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证观。与其去讨论文明创建的理论难题,不如来解决当下的关键问题:如何保持巩固创建成果,如何深入引导市民理性的思考与行动,如何让这座城市焕发新文化的气息?
在效能建设上,宿州需要赶超宿迁,在文明创建上,同样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为什么一个只有14平方公里建成区的苏北小城,仅仅用10年时间就能发展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中等文明城市?宿迁的经验毋庸置疑地表明,完善而成熟的制度建设是文明创建的坚实基础。在宿迁,没有人对城市管理制度提出不满或者质疑,因为那些制度经过实践证明,代表了全体市民的根本利益,让宿迁人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幸福与文明的阳光。
从本质意义说,创建的制度建设是一个艰难的改革过程,它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改变了很多人旧有的习惯行为,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收到脱胎换骨的效果,但是新的制度只要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一定会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宿迁的经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基本的道路:如果不遵守制度,那么还制定制度做什么?宿州的文明创建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严抓制度,狠抓落实,突出重点,坚持全制度全过程严格考核,谁失职处理谁,谁违反惩罚谁,毫无商量变通的余地。
城市的文明程度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它实质上是一种投资的软环境。在各地提供优惠政策趋同化的今天,投资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一块文明风气低下的土地,是不会成为投资的热土的。搞文明创建,实际上就是在加快发展环境的优化。从长远发展看,搞好创建,是为自己做事,也是为未来买单。
文明创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文明的创造与建设。然而很多宿州市民心目中对于创建的认知,竟然还停留在扫扫街道、红灯停绿灯行、贴贴标语等原始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城市的悲摧。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宿州占有如此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积淀,何不以这次浴火重生的创建为契机,改造我们的城市文化观?
宿州文明创建的本质提升绝对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这是文明之本,亦是夜航之灯。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不妨以典型引路,强行入轨;以工程为鹄的,全力推进先进思想文化宣讲工程、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工程、社会秩序优化工程、志愿服务常态化工程等,建设性地打造一个全新的时代宿州。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正视现实,市民需要做的是自发持久的支持,比如敬畏规则,遵守制度,积极监督;政府需要做的是在探索中更新观念,在创建中转换思维,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如此,文明创建才真正上升到了一种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4日上午,由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法院等近40家单位组成的法制宣传队伍,在市银河广场集中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许广斌,市人大...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