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松人在观测迎客松枝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在采访守松人胡晓春
守松人在监测迎客松主干生长变化
屹立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之巅的迎客松,既是黄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也是黄山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为了保护黄山松,自1981年12月开始,黄山为这棵举世无双的松树设立了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岗位——“守松人”。
30多年来,19位守松人接力特护,至今已有1300多岁高龄的黄山迎客松依然长势旺盛、郁郁葱葱。几天前本报记者编辑集体再次“沿着小平足迹走”徒步登临黄山之际,记者探访了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
观测必须事无巨细
“我的工作很简单,每天早上6点开始,每两小时把迎客松的主干、枝丫、冠顶、冠幅等都查看一遍。”一见面,这位80后的守松人就腼腆地说道。
看着记者疑虑的目光,胡晓春连忙补充道:“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责任很大,不是简单扫一眼就行,有的地方还要用放大镜、望远镜细看。看树的纹理、颜色是否有变化,以此来判断迎客松是否健康。除这样细查外,我们还要定时对迎客松保护区巡查一次,包括及时劝阻游客不要进入保护区,如果每人都摸摸树对树的伤害是很大的。每天还要把检查中的一些重要数据记录下来,从而为科学保护黄山松提供依据。”
据了解,为充分记录研究迎客松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景区管理部门今年专门为迎客松建立了一个“小环境气象因子自动观测站”,对四周的风力、湿度、温度等各项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为迎客松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避免游客近距离摄影观光损伤迎客松周围的植被,景区又在通往迎客松躯干的道路上架设了隔栅板,使其免受踩踏损伤。
护理也要讲究技巧
除了定时观测,守松人还要适时对迎客松做些日常护理工作。
胡晓春介绍说,“护理迎客松是有技巧的,雪刚落到树上,还没有结冰的时候,可以用毛竹顶住树枝将它轻轻抖落,或者用风力灭火机把松枝上的雪轻轻地吹掉,还可以用动力喷雾机喷水冲刷的方式促使雪尽快融化。即便是抖雪,为了不给迎客松的树干造成损伤,我们都用海绵包住抖雪器顶部,轻轻抖落上面的积雪。但迎客松上的雪一旦结冰,就不能再用竿子敲打了,否则,松树的树枝和松针就会受损,来年春天,树冠上的松针不仅不再翠绿,而且会变黄。这时只能用搭架子支撑的办法来撑住每一根树枝。”
胡晓春告诉记者,旅游旺季,游客上山早,他4时多就要起床准备。尤其下雪天,山顶气温降到最低零下十几摄氏度,他早上要轻轻拨除迎客松上的积雪,晚上要敲掉树上凝结的冰凌。
当问及他印象最深的迎客松救护事件时,胡晓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2008年1月底的迎客松遭受历史罕见暴雪。当时在迎客松B岗(相当于迎客松的二线工作人员)的他也参加了此次救护行动。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的表情仍显凝重。从山下慈光阁将毛竹运到玉屏楼,要走7.5公里的山路。关键是漫天的飞雪淹没了所有的游道。运输人员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在前面找路,后面的人扛着毛竹一步一步地跟上。每根毛竹有八九米长,就是在平路上扛着走也很难掌握平衡,更何况是在雪没至膝的山路上了,一不小心掉到雪窝里半天爬不出来,更有时刻掉下悬崖的危险。特别是过弯道时,因为两边是树,横着一个人根本转不过来,需要两个人配合将毛竹竖起才能把竹子转过去,一趟下来要走四五个小时。他清楚地记得,直到30日晚上9点多钟,他们才用运上来的120多根毛竹为迎客松搭起了支架。从那一夜开始,迎客松在他的心里开始有了亲人的感觉。
守岁还是与松共度
黄山玉屏楼景区,迎客松一侧的山体旁,有一间毫不引人注目的6平方米左右的小屋,这是黄山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的值班室兼卧室。屋内一张沙发、一个文件柜、一些护松工具、一套桌椅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目了然。
因为看护迎客松这一特殊任务,自任职以来,他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他的前18任看护者,也几乎都是这样。“守护‘国宝\’迎客松看似简单,其实事务繁杂。因为迎客松保护有着严格的体系,如监测体系,要求监测人24小时动态监测。”胡晓春说,“春节期间是雨雪冰冻频发时期,也是旅游高峰期,所以守松人根本不能回家过年。”
狭窄的活动空间,如此单一重复的工作,难免会有人感到寂寞无聊。胡晓春对此的体会是:“有时会,但关键要看自己会不会寻找工作乐趣。我就经常把迎客松当天检查后的情况与去年甚至是前年同一天一些数据进行对比,无论是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都会让我感到很有乐趣。最重要的,当我看着迎客松健康成长,看到游客满怀喜悦地在树下照相,我感到非常高兴,这里面有我的一份贡献。迎客松在我的心里,就像亲人一样,看着非常舒心!”
科保助力延年益寿
登上黄山玉屏峰,在胡晓春的指点下,我们看见护松房上为迎客松新配不久的全新物联网护松系列装置。
“可别小看了这小小传感器,有了它们,纵使千里之外,迎客松身上的一痛一痒,都能被悉数掌握。”胡晓春介绍说,“这样的传感器,在迎客松近身共装了5个,它们如千里眼和顺风耳,分别实时监测着这棵千年名松周围环境的光照、湿度、风速、雨雪感知和土壤水分等信息。一旦数据达到提前设置的预警级别,系统就会自动发出信号,提醒做好根基加固、树身减压等工作。”
虽然黄山对古树名木实行物联网保护在国内尚属首次,但这只是景区管理部门采用先进科技手段保护迎客松的一个缩影。从1984年开始,黄山管理部门就着手对“国宝”迎客松实施特级护理,包括在其南侧枝干搭建铁架支撑,防止积雪、冰挂、强风等恶劣气候环境对它的影响。
2006年初,黄山园林部门为迎客松量身定做了新型仿生态支撑架,历经3个多月施工完成。新支撑架首次采用高科技手段,内部以角钢网状焊接,外部以花岗岩混凝土表面浇筑,就像原本静立在那里的一块山石,与自然浑为一体。新型支撑架不仅增强了抗风、抗压的能力,还增加了防雷、避雷的功能,确保迎客松得到最科学有效、妥帖细致的保护。
进入新世纪以来,景区管理部门为了让迎客松青春常在,又先后采用小环境气象因子自动观测、全站仪定位监测等多项科技手段,对迎客松进行科学保护。日前结束的全省古树名木大调查让我们倍感欣慰:安徽现有的22251株古树名木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中很多都因人为或自然原因死亡或濒临死亡,如萧县的国槐、蚌埠的圆柏和浯田的柳杉等。而黄山人精心呵护、运用科技手段保护的以迎客松为代表的黄山松依然生机盎然。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不仅物联网,还有云计算等一系列前沿科技,都已纳入“十二五智慧黄山规划”中,迎客松也会因这些新科技、新手段的广泛运用而“延年益寿”。
采访后记:黄山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制度化、精细化。从2009年起,黄山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古树名木的“一树一策、一树一册”保护方案和“一树一批人、一树一对策”的灾害性天气应急防护预案,完成景区古树名木“日常监测、专家咨询、安全守护、应急应对”四项完整的综合保护体系。
正是黄山上下万众一心坚持科学保护黄山,黄山才擎起中国旅游发展的标杆,屹立于世界旅游目的地之巅。
·本报记者 徐海生·
相关链接:
历任守松人
1. 李绍云
2. 洪维凯
3. 姚社华
4. 桂祖尧
5. 王福宝
6. 张玉胜
7. 蒋长厚
8. 谢正国
9. 凌 彬
10. 方达仁
11. 谢宏卫
12. 邹中华
13. 瞿兴辉
14. 江录清
15. 谢品宏
16. 瞿兴辉
17. 沈成效
18. 徐东明
策 划:李跃梅 程光华
摄 影:李跃梅 祁辉煌 徐海生 汪 维 余 勇 程向阳
编 辑:程东灵 张之代
新闻推荐
原黄山市农资公司离休干部杨佑民同志,因病于2016年4月12日18时25分在黄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世,享年87岁。杨佑民同志系安徽省萧县人,生于1930年1月,1949年8月在皖北粮食储运处蚌埠直属站参...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