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平坦的水泥公路直通农家小院,一栋栋钢架结构的蔬菜温室大棚首尾相连……走进萧县青龙镇,你会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吸引:沃野良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反季节大棚蔬菜诠释着扶贫开发取得的新成就;皮毛产业,激发出特色产业致富的正能量;一系列创业、就业优惠措施的稳步实施,使昔日农民“东南飞”,如今已变成就业“凤还巢”。
近年来,萧县青龙镇依托自身优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农业强镇、产业兴镇、商贸活镇”为发展战略,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强”的思路,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全镇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15年,该镇实现财政收入862.78万元,比上年增加169.19万元,同比增长24.39%。
“点土成金”
大棚蔬菜兴农富民
位于青龙镇东南部的路口行政村,是该镇的贫困村,走在田间地头,满眼都是雪白的温室大棚。在村民刘德治的大棚前,他告诉记者,他家有4亩大棚,每年的7月份以前,大棚里搞辣椒制种,7月份以后,就搞反季节蔬菜,仅这几亩大棚就能给他家带来每年近5万元的收入。“反季节蔬菜非常好卖,价钱虽高,仍然供不应求。每年蔬菜上市前,俺家都要雇几个人帮忙。”采访中,刘德治对记者说。
“一年两季子,种啥都挣钱。土地真是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随同记者采访的青龙镇镇委副书记胡志桥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促进大棚蔬菜及辣椒制种又好又快发展,让当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该镇成立了青龙镇路口青苑蔬菜种植协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反季节蔬菜、辣椒制种生产为重点,以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指导和服务为主体,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区域布局,突出专业化,完善市场与流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500多户农民发展辣椒制种,种植面积2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成为萧县乃至皖北最大的辣椒制种连片种植基地,辣椒制种也成为该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打产业。
胡志桥告诉记者,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辣椒制种产业,青龙镇争取到8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发展大棚辣椒制种和大棚蔬菜,该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另外,为更好地服务农民生产,镇里时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抓好新品种,新科技的培训示范推广,提高各项科技措施的到位率。
做大品牌
特色皮毛产业提升影响力
青龙镇素有皮毛生产加工的悠久历史。作为该镇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该镇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创优环境、强化服务、创新技术等多项举措,使该县毛皮动物养殖业迅猛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之路。
青龙镇位于两省三县结合部,311国道与S101省道在此交会,全镇65%的劳动力从事皮毛购销,每逢农历逢市日,皮毛市场日上市客商1.5万人次,上市品种有牛皮、羊皮、马皮、狗皮、黄鼠狼皮、鸡鸭鹅毛、羊毛、猪毛、兔毛等上百个品种,年成交额为8700多万元,每年为国家创税收50多万元,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大皮毛专业市场之一。
为打响青龙镇“皮毛市场”这张名片,近年来,青龙镇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淮北蓝宇集团投资7000余万元改扩建老皮毛市场,现已投入使用,为皮毛经营商户提供了便利。目前,这个镇已形成以路口村狐狸养殖场为龙头的特种养殖产业、以大利养殖场为龙头的养羊产业链、以邱庄养牛场为龙头的养牛产业基地、以朱楼村良种猪场为龙头的养猪产业基地等。
“青龙镇皮毛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皮毛产业还处在产业链低端,特别是皮毛深加工环节薄弱,制约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采访中,胡志桥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积极推进皮毛深加工项目建设,着眼下游产业链,重点引进皮毛初深加工、服装服饰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皮毛产业向纵深发展。
“引凤还巢”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
近年来,许多青龙镇籍在外务工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和信息资源后,盼望回乡发展。青龙镇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实施人才返乡创业工程,充分发挥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见多识广的“乡土人才”作用,让他们把发展的触角转回家乡,投身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和回哺家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目前,返乡人员创办的经济实体已经成为镇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统计,近几年来,全镇返乡人员创办经营实体9家,累计投资38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90个。
管夫龙,青龙镇路口行政村管楼自然村人。90年代初,他依托青龙镇的皮毛市场优势,与他人合资创办张家港丰圣羊毛有限公司,从事羊毛原材料供应和深加工。2011年,他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在青龙镇投资2500多万元创办“澳丰绒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30多人就业,年生产加工羊毛被1万多件、羊绒100多吨,年主营业务收入3270万元。2013年7月,管夫龙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管夫龙一样把创业梦想的实现地选在家乡的,还有青龙镇“乐惠购物广场”创办者陶鹏。这位精明干练的年轻人,原本是淮北某超市里的一名普通理货员。2012年11月,陶鹏创办的3000多平米的乐惠购物广场在青龙镇隆重开业,在实现自主创业愿望的同时,为青龙镇解决了近百名剩余劳动力就业。
“发展经济要硬件不行软件补,只有实现优质服务并使其常态化,有新点子、新机制,采取‘保姆式\’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士回乡创业。”胡志桥告诉记者,为做好返乡创业项目、企业发展工作,青龙镇党委、政府结合发展实际,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土地安排等方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要素配置等各方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积极支持,悉心扶持、帮扶指导、培养成长,为他们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本报记者 张瑶瑶
新闻推荐
罗军辉摄董虎 摄董虎 摄刘中玉摄罗军辉摄董虎 摄马勇 摄马勇 摄庄里乡立足多山实际情况,瞄准山区的综合开发,采取主动适应、主动出击的策略,进一...
萧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