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启金在勘察宿州电网输电线路。张勇 摄
“线路工,必须是‘线路医生\’。”第一次给安徽省电力职工大学的学生授课时,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高级技师许启金以此作为开场白。
“干线路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如果倒杆了、断线了、瓷瓶炸了再去修,可就出大事故了。而要当好‘线路医生\’,你们得有技术。”只有高中文凭的老许在大学课堂上毫不怯场,因为他手握“绝活”。
“高中生执教大学”——在他的“传奇”中,这只是小插曲。今年51岁的许启金,只有高中文凭,却写出15万字的专业著作;作为一名普通输电线路工人,却有多项科技发明。
32年如一日,这位“线路医生”在1700公里供电线路上往来穿梭,组织参与110千伏及以上带电作业690余次,参与消除各类缺陷2800余处。
他被国家电网公司聘为生产技能专家,先后获得“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可以没学历,不能没知识”
老许的线路人生,始于一幕“惊险剧”。
1981年10月,许启金得知宿县地区劳动局面向社会招工的消息时,正站在烤炉旁汗流浃背。
彼时,18岁的许启金刚高中毕业,在家乡安徽符离镇卖烧鸡。
“得到消息时,已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了。共有13个单位招工,我瞄准了供电局。”忆起当年,许启金仍能说出许多细节:匆匆放下烧鸡,狂奔着去报名,赶火车去考点……
1982年5月,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那一夜,他几乎彻夜不眠。
没能跨过大学门槛的遗憾,成了砥砺他前行的动力:“勤能补拙,我一定能干好!”
经短期培训,他被分配到线路工区带电班。“一基杆塔四根线,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很快,许启金迷上了杆塔,迷上了线路上的一个个部件。哪怕是不到拳头大小的“球头挂环”,在他看来都蕴藏着魔力。
为了探清那些部件的“秘密”,他将知识点制作成题目,写在小纸片上随身携带,有空就掏出来看看。
“比如去萧县或砀山处理线路隐患,来回在路上的时间要四五个小时,把这些时间用上,能记十几道题。”他回忆说,“我写有上万张小纸条,这些纸条垒起了专业知识的高度。”
本地书店中的专业书很快被他“一网打尽”,他便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外地书店寻觅“漏网之鱼”。如今,他的书柜里有300多本专业书籍,总价值6000多元。许多书被他翻得卷了边,圆珠笔划的痕迹也已褪色。
“可以没学历,不能没知识。”他说。
“老九”的外号,在工友中不胫而走。“所谓‘老九\’者,‘臭老九\’是也。”许启金笑着告诉记者。
这个外号,起初也许带有一点贬义,后来却成了“尊称”。他学习钻研的“疯狂”劲头,曾招来异样的目光,但他用成绩赢得了工友的叹服。
1994年,宿州供电局首次举行全区电力系统送电线路技术知识竞赛,他获得个人第一名。1997年,在全区电力系统送电线路技术比武中,他获得两个个人项目的第一名。
此后,只要他参加供电技术方面的竞赛,总是摘金夺银。
2003年,全省首批输电线路高级技师鉴定时,他以理论93分、技能97分的第一名的成绩通过。2004年,公司选拔技术状元,他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技术状元,并于2005年获安徽省电力公司“首席技师”称号。
2006年,他主笔编写《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标准》及《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后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知识要在‘用\’上下工夫”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这是许启金多年来的追求。
自1982年从事带电作业以来,他组织完成和参与完成了720项带电作业任务,没出任何差错。
自1994年担任带电班班长以来,他带的班组针对宿州地区电网薄弱的特点,坚持“能带不停”的原则开展带电作业,累计多供电量9000多万千瓦时。
“爱岗需要敬业,更要精业。”他在电脑上绘出了公司所有输电线路杆塔的结构图,每次检修前打开电脑让大家熟悉塔型和所需材料,并告知注意事项。
带电作业是一项苦、脏、累、险的工作,但他干出了热情、干出了乐趣。“我喜欢琢磨,钻研与创新是我最大的快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年纪轻轻的许启金便已是工区有名的“万金油”,现场遇到技术问题,他一出马往往便“药到病除”。
1995年,宿东电厂改造35千伏线路。许启金发现设计师的线路设计有问题,当即提出意见,让设计师深为佩服。这是他第一次在大工程中提出技术问题被采纳。
2003年,宿州建合徐高速公路时造成一处220千伏线路相间安全距离不符合规程要求。如果要另立杆塔,就要耗巨资,且时间不等人。他建议杆塔不变,改变其中一杆塔横担的结构形式,即把原来的上相导线移到边相。这一方案投资小、施工简单、节省时间,顺利解决了难题。
“知识是有大用的,关键是要在‘用\’上下工夫。”许启金没有满足于“现场解难题”,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发明创新,他积极参与有关生产项目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减小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他对带电更换110-220千伏耐张绝缘子串工器具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工器具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工效,保证了人员安全。
在紧线施工中,如果力度掌握不好会出现过牵引现象。2003年,他研制出“角钢吊点卡具”解决了这个安全隐患,获“全国舜杰杯QC成果发布一等奖”。
2010年,他发现在攀登软梯进行高空带电作业过程中存在高空坠落隐患,便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加工部件,研制出“软梯作业防高坠自锁器”,获省电力公司QC成果发布第一名。
……
在创新的舞台上,许启金不知疲倦地起舞。截至目前,他已推出创新项目13项,带领创新小组成员完成创新12项,攻克技术难关4项。他带领的带电班QC小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003年以来,他主持完成的QC课题获得省公司4个一等奖,5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当好‘放大器\’,带好年轻人”
“当好‘放大器\’,带好年轻人”,是老许近年来的新目标。
2007年,他被安徽省电力职工大学聘为兼职教师。从那时起,“放大器”的概念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2010年,老许新收了10个80后徒弟,在工区的安排下,师徒11人组成了工区运检队。他从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工作实践到后勤服务,都进行了细致的安排。给每位徒弟建立档案,分析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
如今,这10个徒弟都已出师。他们已能够独立完成更换绝缘子等难度较大的检修工作,并顺利完成了110千伏姬灵线升高改造、110千伏六陵线接地装置改造等数十项重要任务。
企业没有忽视老许这个活生生的“宝库”。2010年,宿州供电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启金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现有成员12人,其中有本科生5人,硕士研究生1人。
其实,许启金自从当上班长后就开始带徒,到如今已有七八十个徒弟。他的得意高徒廖志斌在全国第八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张永获得“中央企业知识型职工”称号。其他的徒弟也已是生产骨干,有的当上了班长,有的当上了技术员,还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他的“辐射作用”,甚至超出了宿州供电公司的范围。
2012年5月至11月,他被安徽省电力公司抽调到安庆输电培训基地当教练。在他的指导下,两个队员获得了“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一个队员获得了“优秀技能选手”称号。
2013年,他被安徽省电力公司抽调到合肥培训中心,担任国网公司“十八项反措调考”教练。他所负责的培训班,在调考中获得国网公司输电专业团体第五名的成绩。
……
“看着一批批年轻的‘线路医生\’成长,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他说。
新闻推荐
纪念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建馆60周年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