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先生为参加全国性的一个斫琴会议撰写的文章。他说,持刀干活没问题,拿笔写文章实在不得力,为了弘扬天水斫琴技艺,还得亲力亲为。
□本报记者 刘 欣
对于每一位斫琴师而言,融汇了心血与智慧的精湛工艺之后,就是为了赢得弦出绝妙好音。
斫琴之余,先生尝试板胡制作的改良与创新。他右手所按的板胡底座,可360度任意旋转,一扫原有底座固守一处的僵局。
泠泠七弦上,能出万壑松。
对于弹奏古琴者来说,一张音色空灵的古琴堪比弹技本身,而融合了多层技艺的古琴制作工艺,被人们雅称为“斫琴”。在天水市就有这样一位名冠琴界的斫琴高手,他就是被业界赞誉为“中国改良古琴第一人”的熊尚德。
8月28日,记者慕名来到秦州区山水嘉园的先生家里,采访了他和他的斫琴历程。71岁的熊先生性情温静,待人和蔼,制作精良的一张张古琴悬挂在家里的墙面上。熊先生说,他20岁不到就求师学艺,一生所爱就是斫木成琴。先生说:“斫琴是体力与心力融在一起的活儿,每一张古琴都要经过包括木雕、髹漆等多种传统工艺在内的几十道工序,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的事情。”
谈起古琴改良,熊先生说:“传统琴定音靠的是琴轸,但在上弦的时候低音的四根弦、高音的三根弦分别拴在两个雁足上,如果有一根弦断了,就要把其中的一组全部拆开,这就很费工费时。”大胆革新用心改良,熊先生在1996年就废除了传统古琴制作中的绒扣,停止了琴轸调音,去掉了弦头的蝇头结,结束了雁足栓弦,缩短了弦长,淘汰了沙袋垫琴。
目前,熊尚德先生游刃在传统与改良两种斫琴技艺中,而亲授教习的儿子已成为国内斫琴界的新一代高手,但交谈中记者分明感受到了熊尚德先生50多年来斫琴不懈、改良不歇的真情真心,就是先生赢得弹奏者和业界敬重的真正渊薮。
悬挂于壁的一张张古琴,都有着松风入壑的故事与经历。每次的凝眸与端详,都会在斫琴大师熊尚德心中拂过层层烟岚。
泠泠七弦上,能出万壑松。指尖之上的美妙旋律,便是一位斫琴师毕生的夙愿与追求。
新闻推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赏石艺术的鉴赏与收藏近几年来整体看好,尤其是一些极具人文内涵的精品奇石,备受藏家推崇和追...
天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水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