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653——718)唐代书画家,字建,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地区人),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此为《中国美术史大典》记载。唐李邕碑称“云麾大将军”。陇西狄道人(今为定西地区)。笔者通过查阅多部文献和实地考察,确认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祖籍在今天的天水武山境内。历年很多文献对其祖籍记载不一,学者撰文亦有出入。笔者以几年的走访、勘察,用详实的第一手材料撰成此文,以校后误。
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是天水人
从以上成纪和狄道来分析,先看成纪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的迁移,初在平凉一带,后到秦安、天水等地。在各不同时期均出现过成纪。但在《两唐书辞典》记载:唐代的成纪,指今天的天水西北(秦安、通渭、甘谷、武山等地),当时的狄道指,今天的武山以西到临洮一带,唐代宗宝应元年763年,后两次陷于吐蕃,宋初在成纪和狄道的地界上置宁远寨,(今武山县)宋徽宗三年1104年,升寨为县,历宋元明清四朝到民国3年,1914年改为武山县,今属天水市辖地。《武山县志》等书均有记载,也在定西地区边界上。
因为李思训的籍贯就在今天的武山境内,那时的武山属成纪(天水地区)和狄道(定西地区)的两地界上,这是李思训的籍贯被文献记载,专家、学者撰文说法不一的最根本原因。李思训是大唐宗室,史书记载(李渊是成纪人)。据《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167页)记载1950年在武山县龙泉乡下康村东100米,渭河以北第二台地上,现有3个土堆墓冢东西排列,高约3至5米,直径7至11米,底围21至33米,保存较完好,上世纪50年代前此处曾出土过铭文名“李虎将军”的宝剑,李虎为李渊之祖父, 其墓群右侧有“御碑口”,当地群众传说此墓为唐代李渊之祖墓。此村村民多为李姓,据传是李渊的后裔。
1993年在武山龙泉又出土唐墓,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绿绢帛山水画,和一枚双面印章为象牙质,印面约(3×3cm),厚度2.5cm,阳面为“右武卫大将军”字样,阴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现流传当地民间,据当地人讲绢画出土时色彩依然艳丽,为山水画,只可惜让民工抢夺所毁。此墓仍然还在,据考证为李思训衣冠冢,原墓在今陕西蒲城。根据唐代李邕书李思训碑记载,李思训曾做大将军之时带领大军讨伐叛羌,当途经狄道时在此进行了短暂的停留。期间,他在这里对其先祖进行寻根考察活动。今天居住在甘谷、武山的人们就是羌族的后裔,在历史上还出现过伏羌县的名称。
史书记载,李思训为唐宗室,在同一地方出土过李虎将军衣冠冢和右武卫大将军(李思训)衣冠冢。从文献考证和民间传说相互应证,毫无疑问,李思训就是今天的天水武山人。
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 成于“二李”
画史记载中,李思训一家五人并善丹青,除李思训外,尚有其弟李思诲,侄李林甫、子李昭道、孙李凑,除李凑善画绮罗人物外其余四人均以画山水见长,尤其是李昭道,在成就上与其父并称等职,甚至于有变父之势。由于李思训最后至右羽林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职,因人称“大李将军”,李昭道虽官不至将军,人们亦因其父而称之“小李将军”,父子二人并称“二李”或称“大小李将军”。所以唐张彦远云:“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之说”。因李思训为唐朝宗室李孝斌之子,在唐高宗年间任过江都令,由于青壮年时代正处于武后当权之际“宗室多见构陷”重臣多遭杀戮,他为避祸患而弃官潜匿,至唐中宗复唐国号(公元705)后才复出并以宗室的地位而任宗正卿,玄宗即位(公元712)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晋封彭国公,追封秦州都督。
李思训在山水画的成就,画史上早有定论,唐朱谋垔著《画史会要》云,李思训……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后人画着色山水往往以他为宗,被一致推祟为“国朝山水第一”(见四库全书428页)。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九有: 山水树石,笔格道劲,湍濑潺湲,云霞缥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图绘宝鉴》卷二云,着色山水用色金碧辉煌为一家之法,从此可看李思训的山水画的地位。《宣和画谱》卷十中有记载李思训的画迹有17件,但遗存在今天几近绝迹。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江枫楼格图》是历来研究者公认的李思训传世作品,它较能集中反映唐代早期山水风格,其子昭道绘画上继成了其父风貌,进一步发展了精妙的特色,在对水的描绘方面有新的创造,可与其并驾齐驱。《宣和画谱》记载评为“山水画第一人”。
新闻推荐
【新华网兰州6月7日电】记者从甘肃省交警部门获悉,7日9时许,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肇事者无证驾驶一辆三轮汽车失控冲入人群,致5死7伤。 &n...
武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