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
作为陕西省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胜地,东方陶瓷古镇陈炉越来越为普通人所重视,特别是电视连续剧《陈炉古镇》开拍以后,很多人士包括电视剧演职人员都开始重新认识陈炉的文化价值,还有不少人向我询问陈炉地名的由来,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说到陈炉地名由来,习惯应用民国三十三年(1944)《同官县志》所载“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其实不准确。按照中国汉语言的简称方式,“陶炉陈列”应省称“陶陈”而非“陈炉”。查民国《同官县志·建制沿革志·陈炉镇》,原文是“盖以陶炉陈列而得名也”,一个“盖”字显然是不确定的意思,“盖”在古语中为传疑之词。
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同官县志》没有涉及陈炉地名的来历,倒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卷17《关梁》记载有陈炉,谓“土人陶瓦器为业,故名”,这个说法也只是说出了陈炉的表象,没有涉及陈炉地名的真正由来。民国二十三年《同官县续志摘要》称“陈炉镇山石交错,无地可耕,赖以谋生者,惟以陶业是务,而镇之名陈炉者,或在此也”,和雍正《陕西通志》表述的是一个意思。
那么“陈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陈炉的地名由来和景德镇在北宋景德年间得名一样,是和这里陶瓷的诞生有着直接的渊源。和陈炉地名相仿的是陈仓。汉魏时期陕西宝鸡地名是陈仓,意思是先一朝或先一代留下来的粮仓,特指宝鸡在汉代以前是秦和先秦时期是秦国的粮仓。凭借关中富裕的粮食作军需后盾,秦国统一了六国。从古代对地名的称谓习惯看,陈炉的意思应当是先一代的窑炉,那么它指的是哪一朝代的窑炉?
陈炉陶瓷的始烧年代,史籍无载,近年考古发现证实最晚在北宋末的金代,文字资料则更早些。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清康熙十二年《窑神庙筑修戏台记》(碑文有脱落),内容是:□社窑神庙无记可考,惟梁板墨书,创自周至,新□□□,□新于绍兴,递新于有明永乐、正统、正德暨万历□□□间,前厦增修于崇祯末……
清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碑记》也有相同的记载,而且补充了明确的系年:“神之爵实无从考稽,而庙之由来,阅梁间板记,则创自周至五年,嗣正观二年,绍兴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乐二年,正统九年,万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凡五次重修……”周至的年号,查中国《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一书,没有记载。南北朝以后建立国号为“周”的王朝,有北朝宇文觉所建立的“北周”、唐代武则天建立的“武周”和五代郭威建立的“后周”。北周时期铜川没有生产陶瓷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武周政权年号更替很快,除了“长安”的年号跨了4个年头,没有一个年号是超过三年的;只有五代的后周有一个“显德五年”,且后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晚的以周作国号的。显德五年是公元959年,是后周世宗柴荣当皇帝的第五个年头。柴荣当后周皇帝的历史很短,实际只有五年零五个月,但是后周时期却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著名的柴窑就是柴世宗时所烧。陈炉烧制陶瓷作为东方陶瓷古镇的一个起点,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兴起。周至五年,应该就是“周主(柴世宗)五年”。是年建窑神庙,庙成,已经是改朝换代后的北宋初年了。所谓陈炉,应当是宋代前代后周的陶炉,故称陈炉。但在这个时期,陈炉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建制出现,只是民间口传的一个陶炉窑场的地名。很显然,在宋金以前,陈炉这块土地一直属于黄堡镇管辖,是黄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堡的陶瓷艺术传统在这里得以传承而陈炉地名不见经传就是证明。金(南宋)元以后,黄堡镇陶场逐渐衰落,陈炉陶场开始逐渐崛起,独树一帜,方有自己的名字,作为独立的陶瓷烧造地陈炉才得以出名,这个时候应该是在北宋后期也即金时期了,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是北宋徽宗的大观五年。元代的同官的地方史料很少,到了明代,它不仅仅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陈炉”,而且是一个成熟的窑场。后周的历史已经湮没,但是陈炉存在,具有悠久的历史。
称皇帝为“主”是五代时期或更早曾经流行过的称谓。“周至”是“周主”的误写,是著名陶瓷学家冯先铭提出来的。但我觉得“周主”因形近写成“周至”,并非误写,而是古人的智慧。因为创烧了柴窑的后周王朝,是被殿前都点检使赵匡胤策划了“黄袍加身”的闹剧后篡夺的。对于后周,赵匡胤是不忠不义之徒。因此在宋代是不能有丝毫涉及纪念柴家天子的事物出现的,否则就有杀头乃至满门抄斩之罪。故将后周柴窑创烧的时间“周主五年”记为“周至五年”,将窑场叫做“陈炉”,都是陈炉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地名“陈炉”因此而来,而非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就是这个缘故。
陈炉创烧于五代时的后周,“梁间版记”上第二次重修窑神庙的“正观二年”,就不可能解释为大唐“贞观二年”了,而是指宋徽宗时期的两个年号。徽宗皇帝有“政和”、“大观”的年号,这一次重修窑神庙从大观年间一直延续至政和年间,把这两个年号加在一起,前后也只有11年,就像后来雍正四年重修窑神庙一样。碑文记载雍正四年的重修是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的,集资、修建延续了24年才完成。而从后周柴世宗时创修窑神庙到宋徽宗时重修,中间间隔158年,也是符合陈炉窑神庙重修的客观实际的,如果理解为唐贞观二年(628)为第二次重修,再至绍兴四年(1134)第三次重修,中间相隔506年,这么长的年代跨度,窑神庙早就会倾圮成废墟,湮没无痕了。
如果将“正观二年”理解为“贞观”,历史上还有一个“贞观”年号未被耀州窑研究者注意,那是西夏国的年号。西夏“贞观元年”是公元1101年,在宋为建中靖国元年,也是宋徽宗的年号。从后周显德五年(958)至西夏“贞观二年”(1102),是154年。
陈炉窑神庙上的年号,许多用的是隐语或者概括语。比如碑文中的“绍兴”的年号,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绍兴四年是公元1134年,而这时陈炉早已在北方大金王朝的统治范围内,史载耀州第一次被金人攻占是在1130年。1130年是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4年是金天会十二年。不用金代年号而用南宋年号,说明当时陈炉民众的大汉民族正朔的传统观念。无法考证西夏国的版图是否抵达过陈炉,在这里用过“贞观”年号,但是不写成“贞观”而写“正观”,或许也是这个原因。
窑神庙的创修和重修的历史,基本上是陈炉陶瓷的发展史,瓷业兴盛则重修事继。从后周(显德)五年,到北宋的政和大观年间(贞观二年)、再到金代天会十二年(绍兴四年)、明永乐二年、正统九年、正德和万历三年、二十一年、天启三年以及崇祯年间,加上清代的康熙十二年、四十五年、五十七年、雍正四年、嘉庆二十一年、咸丰二年、光绪八年共十六次重修、增修。每一次重修,都是陈炉陶瓷生产的一个兴盛期。对于我们后来者来说,它是真正的“陈炉”。
“陈炉”的地名,包含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新闻推荐
铜川市公安局派驻国税局联络办公室人员正在研究分析案情苑浩摄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有关要求,健全公安部门派驻国税部门联络机制,进一步深化警税协作,有效打击和防范...
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