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金 通讯员 周培生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意识到,农业与生态资源的结合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给宜君县农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给处于改革转型中的宜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出路。
面对瓶颈———在生态发展上破题
受国家调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和粮食产量连增的双重压力影响,宜君县应对农业“瓶颈”,在将发展眼光盯紧调优种植业结构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发掘生态资源潜力上去,破题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林下种养模式十分流行,棋盘镇马庄村村民黄小锋2012年3月利用自家承包的28亩林地和从其他农户手里转包的30亩林地,投入50万元建成了600平方米的林下鸡舍,年出栏土鸡15000只。2013—2014年,先后出栏肉鸡4批2万多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净赢利30万元。太安镇泽旭家庭农场以承包林为依托,发展林下蛋鸡养殖,生产无公害土鸡蛋,已通过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目前饲养蛋鸡5000余只,每个鸡蛋售价1元,预计每年毛收入20万元,已成为宜君县林下养鸡的一面旗帜。种好生态田,算好生态账,发展“林下鸡”“林下药材”等生态农业模式,这是宜君县放大生态农业潜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探索“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路径尝试。
盯紧生态不放松,借力文化搞旅游,这是宜君县聚焦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战略定位。在这里,既可以“纵观生态大农业、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游览现代核桃观光园”,也可以“体验农垦印象、民俗民风,感受雁门红色文化”。在这里,有苹果园连片的东部塬区,有核桃满山坡的南部山区,还有地膜玉米铺满大地的农耕奇观,自然风光秀美。这里既有“渭北第一林海”之美誉的太安森林公园,国家级福地湖湿地保护区,也有改写中国古长城建筑史的战国魏长城遗址,更有雁门支队纪念碑等红色文化圣地。这些都是宜君发展生态农业游、生态乡村游、红色文化游的资源优势。
面对机遇———在旅游产业上发力
捧着饭碗找饭碗,守着青山找金山。宜君面对发展路径难题,从激发全域生态资源潜力入手,整合森林公园、现代化大农业等资源,利用山水生态森林城市的生态优势,打造“生态资源+文化旅游+城市价值”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宜君县摒弃传统的“摊大饼建景区、砸大钱建景点”发展模式,做好农旅互动、商旅互通、文旅互融,完善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发挥电子商务优势,寻找旅游业与商贸流通业的结合点,做足“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推动交通、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把文化融入核心景区建设,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价值。
今年以来,继续完善提升核心景区基础设施,实施宜君梯田文化区建设,加快福地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龙山公园、云梦山景区建设进度。扎实推进路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做好210国道百里生态画廊提升工程。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持续加大战国魏长城保护力度。启动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创建AAA级景区1—2个,创建省、市级旅游示范村各1个。精心举办第十五届文化旅游节、太极拳比赛和第四届农村文化艺术节。推行“互联网+”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特色品牌店和民宿经济,启动实施县城二级客运站建设,持续提升对外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年接待游客78.3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亿元。
面对前景———在合作共赢中腾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推进旅游产业上,宜君县注重加强与周边兄弟区县的区域合作,尤其是加强与黄帝陵旅游景区的区域联动,共同开发旅游市场。
宜君县在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建设、旅游项目设计中,通过区域合作打破旅游资源趋近、旅游项目趋同的发展弊端,从破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入手,突出绿色生态、自然山水和现代化大农业等特色,建立起渭北地区黄金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将哭泉农业公园、太安森林公园、福地湖湿地公园、五里河流域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东部塬区现代苹果观光园区、棋盘核桃观光园等景区全部容纳其中。与此同时,该县在发展新型产业中挖掘资源潜力,打破农业发展瓶颈,在生态、农业、旅游互动发展中找到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更在青山绿水间实现华丽转身。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樊海峰王力明)近年来,宜君县紧扣培养、管理和使用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拓宽培训渠道,有效提升人才素质。“走出去”协调抽选乡镇、部门...
宜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宜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