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君县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力保障民生投入,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约化、城乡一体化和全域景区化建设步伐,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四项指标增速位居铜川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排名全市第二;2016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四项指标增速排名铜川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增速排名铜川市第二。
围绕“投资”抓项目。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的有效手段,大力争取、落实项目。2015年共论证、储备项目215个,开工206个,承担省考市项目4个,市级重点项目4个,县级重点项目46个,一批基础设施类、文化旅游类、民生事业类项目相继建成投用。2016年1至8月份,全县在建项目9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6亿元。年初确定的40个县级重点项目(含市级重点推进项目4个、市级重点项目10个)进展顺利,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
围绕“提升”抓农业。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抓好苹果、核桃、玉米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基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集成化和销售市场化。玉米、苹果、核桃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7.23万亩、27.7万亩、41.84万亩。宜君玉米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怡君”牌苹果荣获省级著名商标,核桃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宜君县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农业“三宝”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围绕“转型”抓工业。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一手抓传统工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涉农加工业为基础,能源工业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体系。把工业稳增长作为应对下行压力、推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强力推进,医药、白酒产业健康发展,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总投资8亿元的宜君县现代医药产业园首个项目———陕西方舟制药新厂已于9月23日开工建设。
围绕“全域”抓旅游。核心景区建设日臻完善,宜君梯田、战国魏长城等景区和景观节点特色彰显,连续举办了15届文化旅游节,全民太极拳、自行车公益行、陕西最美乡村宜君梯田自驾游活动游等活动的成功举行,为“生态避暑城”吸引了更多“人气”。战国(魏)长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国家生态湿地公园福地湖荣登“陕西最美八大湖泊”之一,龙山公园荣膺“陕西最美会客厅”,哭泉旱作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避暑养生游、民俗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等主题旅游,带动了三产服务业健康发展。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避暑休闲百强县及全省旅游惠民先锋县。
围绕“统筹”抓城乡。按照以县城为中心,彭镇和太安镇为副中心,特色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秀美山城、优美小镇和美丽乡村。不断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绿化美化提升、龙山公园配套提升、南街口广场等建设工程全面完工。建成了太安、棋盘镇区集中安置点,乡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个市级、20个县级美丽乡村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任务全面完成。彭镇位列全国重点镇,哭泉镇被列入2016年省上跟踪指导考核市级重点镇。
围绕“和谐”抓民生。以洛河西岸为引领的区域***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11148人。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新增就业464人。投资4325万元,续建廉租住房800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75户。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双高双普”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1500套,“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达到100%。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县级部门共推出136项便民利民小举措,贴心维护群众利益。该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省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十佳县”等多项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段海洲)为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日前,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铜政办...
宜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宜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