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晓帆 通讯员 周培生)宜君县依托核桃产业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模式,鼓励支持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借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对贫困户核桃园和大树托管、高于市场价订购回收、提供技术培训与电子商务服务等一系列产业撬动增收的举措,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精准带动已建档立卡的64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核桃产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产业***,关键在精准定位。2015年底,全县核桃面积42.19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4万亩,产量达到10600吨,产值2.1亿元,人均核桃收入3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山区主产乡镇占比达50%,核桃已经发展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12月,宜君县委、县政府根据核桃产业优势,经过深入调研,精准定位,将核桃产业确定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4075户11148人,其中经营核桃的贫困户2088户6067人,涉及105个行政村。
龙头企业架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桥梁。龙头企业是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做强龙头企业对于脱贫攻坚至关重要。在宜君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陕西供销集团公司和县林果科技经营管理中心共同出资组建陕西益丰源农林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核桃产业***任务。益丰源公司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等形式摸清贫困户现状、致贫原因及帮扶意愿,确定扶贫攻坚模式、攻坚重点、时间节点等。根据县域主导产业的实际状况,确定了“公司+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制定了《宜君县核桃产业***实施方案》,确定了县域内5家核桃专业合作社和2家深加工企业与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与贫困户的对接工作,共对接贫困户641户。由公司入股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设施、设备、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建设,合作社与贫困户采取成片核桃园托管、核桃大树管理、技术培训与指导、订购回收四项措施,带动贫困户发展核桃产业,解决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动力管理的问题,在回收时高于市场价收购,返利于贫困户。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产业带动、资金扶持把全县已建档立卡的641户贫困户变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户核桃园亩均增收500-800元,每株核桃大树增收100-300元,每年向贫困户返利15万元,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扶贫模式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路径。以“公司+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转动了核桃产业***的大车轮:一方面发展贫困户核桃种植,提质增效,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转移就业、创业,增加收入。贫困户的精准对接卓有成效。益丰源公司与5家核桃专业合作社积极合作,共对接贫困户641户,制定一户一措施,责任落实到合作社、到公司员工,做到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措施精准、责任到人精准。公司将641户贫困户信息、帮扶措施张榜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目前,公司与果农共签订托管、大树管理、订购合同916份,涉及6个乡镇51个村;完成整形修剪1472亩,嫁接改良542亩,配方施肥3737亩,病虫害防治970亩,大树管理8263株,并帮助贫困户办理核桃保险313户、4368亩。核桃的初深加工初见雏形。新建核桃初加工区5个,标准化生产厂房1600㎡、冷库120㎡,购置核桃智能烘干楼12座。年加工核桃干果3000吨,实现加工收入360万元,利润130.09万元,吸收23名贫困人员就业,贫困户人均增收4443元。益丰源公司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从规范商标注册、品牌使用、对外宣传、标识名称等环节入手,把全县其他核桃品牌统一整合为“益智源”商标,强势打造宜君核桃品牌,进一步提升宜君核桃知名度。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电脑端、手机端、微信平台全覆盖,促进核桃销售,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艳通讯员王进元)宜君县公安局采取六项措施深入开展冬季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全县社会治安环境的安全稳定。破案会战开展以来,该局已破获各类刑事案件起,打击处理人,追缴赃物、赃款总价值...
宜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宜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