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铜陵图书馆等毕飞宇给我的书签名的时候,我那几个文友都躲得远远的,假装不认识我。虽然她们家里都有毕飞宇的书,但人到中年,再去当文学追星族,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也没必要。而我这等着让作家签名,也是生平第一次,上次冯唐到芜湖来,我都没去。那为什么毕飞宇的书我想要个签名呢?
说来也巧,去年冬,有位老师推荐毕飞宇的《小说课》,买回来才看了第一篇,是分析聊斋中促织的,一篇短短的小说,竟给分析得妙趣横生,无一字无意义,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掘开平淡无奇的土地,让我们看到了农作物累累的根茎一般,多汁,丰盈,让人欣喜。如今,可以听到作者本人的文学课,再留个签名,仿佛和文学有了一个悄悄的约定,虽然疏离已久,但还一直记挂着,有毕飞宇的字作证呢。
毕飞宇是谁?或许不爱看小说的人不知道,但茅盾文学奖总知道。毕飞宇就是茅奖的获得者。因为毕飞宇的名气,有着浓浓书卷气的铜陵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但我初步看了一下,来听课的,大抵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这样的既是读者也是作者的,另一种,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芸芸众生中,这些人,只占很少一部分。因而,我们能断定文学是小众的吗?尤其是在这网络阅读时代,文学,究竟还有多少人关注?
就像要回答我的问题,阅读分享会之前,播放了一段采访毕飞宇的视频,毕飞宇说:“只要人类梦想不绝、人类虚构不绝、小说就不会绝。”道理自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不是意识到了纸质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危机,何需这样的认定呢?
毕飞宇是南大教授,授课自然精彩,这堂文学课只有45分钟,他选择的题目是“私奔”和“家庭”,以此为刀,横截名著中相关故事,说“私奔”而不止于“私奔”,说“家庭”而不尽于“家庭”,他要表达的意思,是需要多年的学养和阅历积累才能领会。
照例,课后有听众的提问环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毕飞宇的这两个回答——
有听众问:如何才能写好小说。
毕飞宇答:首先你得有天赋。
有听众问:您工作生活那么繁忙,如何做到能把心静下来写小说?
毕飞宇答:是写小说让我静下来,而不是静下来写小说。
细细回味这问答间,似有禅机。
毕飞宇给我签名的时候,抬头笑了笑,这种笑容,不是和读者交流,就那么一笑。他以自己的小说创作为兵戈,开拓了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他是他笔下人物的王,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或者死,幸福或者悲伤。
我想,写小说的人,写毕飞宇这样好小说的人,得是个“人精”,这个词太轻了,就是看透人心,世事洞明的那种人。
主持人简介:王毅萍,芜湖广电文旅栏目制片人,芜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伟)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铜陵市...
铜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陵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