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合阳洽川镇洽川温泉度假村一瞥。雷军红摄
通讯员 雷军红 本报记者 乔佳妮
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的合阳县,近年来通过探索“美丽乡村+”模式,走出一条规划布局科学、村庄生态宜居、生活兴业富民、乡风文明和谐的“美强富”之路,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美丽乡村+文化” 生态文明根植乡土
阳春四月,渭北旱塬东南边陲的乡村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公路两旁,杨柳成行,万木吐绿,果棚连片,鸟语花香。这就是“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合阳县黑池镇南社村。
据村主任邹振学介绍,南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繁荣文化传承文明,打造民间艺术之乡。首先,利用南社村古文化节举办书法大赛,成立了合阳县书法家协会东南活动中心、村级“书画楹联协会”。目前,南社村已形成60余人的书法爱好者,他们坚持历史传承与创新,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一应俱全,经常参加各类书画展,并获得省市县多项奖励。
其次,南社村制定了《环保乡规民约》等环境管理制度,大力开展环境文化墙建设。漫步在每条巷道间的道路上,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间,一面面墙壁变成了美观又会“说话”的文化墙;一幅幅漂亮的壁画,集合了30多面文化墙,构成了一个个图文并茂的“环保展”。
县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南社村“文化墙”的创作者都是农民,他们在一户户农家墙体上挥毫泼墨,绘制出南社村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在路边,在墙上,在庭院,漂亮的山水画、生动的民俗画、哲理的诗词,随处可见。均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诗歌、谚语等形式传播环保知识,为美丽乡村增色添彩。
“美丽乡村+产业” 循环农业走向成熟
“吃上品牌菜,穿上时髦装,住上单元房,开上小汽车,咱的日子过得跟城里人没啥两样。”合阳县和家庄镇刘彦村村民刘满朝,对近年来生活的极大改变感触很深。
作为全县首个新型农村社区,刘彦村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级生态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成为兴业富民的样板村。
近年来,刘彦村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先后栽植核桃300亩、花椒400亩、苹果200亩,养殖奶牛300头,养鸡3万只,发展设施大棚300棚,投资200万元建成机井,完成退耕还林3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由10年前的2000元提高到现在1万多元。
“果蔬—畜牧—沼气,循环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村主任刘建龙说,通过生态循环链,把产品优势变为品牌优势,有力推动了绿色无公害设施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绿彦”品牌。曾被命名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刘彦村,目前生态农业收入已占到全村收入的60%。
今年,刘彦村依托果蔬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冬枣大棚70棚,预计每棚收入可达5万多元。同时,在县水务部门支持下,建成500亩节水灌溉农业,300多名村民从中受益。
刘建龙说,今后将以建设新型社区为平台,精心打造设施农业区、药材种植区和种养一体区等生态循环农业圈,努力实现农村美、农业强、百姓富。
“美丽乡村+旅游” 村民个个成“白领”
秦晋相望的黄河中游,一块块滩涂芦苇连片,一处处神泉碧水翻滚。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合阳洽川。
“以前,村里人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烧芦苇、挖鱼塘、建荷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今,这里成了国家风景名胜区,乡村休闲旅游十分火热……”与洽川景区相邻的莘里村村主任潘朝阳说,为保护生态环境,县上出台了退耕还湿地新政,村民不仅保护意识增强了,还纷纷兴办“农家乐”,目前全村几乎家家办起了“农家乐”。休闲旅游让莘里村兴盛起来。游客观光赏景,泛舟垂钓。村民个个成了“白领”,收入颇丰。以前出去打工的也纷纷返乡创业。
在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合阳县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成马庄千亩红提园、屯里“蔬菜田园”、坊镇“冬枣果园”、大郭樱桃采摘园……陶醉山水之乐中的游客,让村民个个挣得盆满钵满。
因地方小吃辣子豆腐和佛教净土派得道高僧印光而闻名的路井镇崔李杨村,如今成为合阳版的欧式拉斐尔休闲旅游的“领头羊”。据景区负责人李辉介绍,崔李杨村以简欧风格为建筑主体,展馆陈列以艺术品为主,结合我国56个民族风格分列56个民族风情部落,展现不同建筑、餐饮、文化等,努力将路井镇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范儿的休闲旅游小镇。目前,投资2亿元的崔李杨村欧式拉斐尔艺术庄园,正在与光伏休闲农业相融合,去年开工建设的11个场馆已基本完工。
新闻推荐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战场,我不想当逃兵”19岁男生患白血病化疗中仍渴望参加高考
4月25日一大早,记者第一次拨通梁宁选的电话。“梁师傅,孩子怎么样?”“娃整天打针,做化疗,头发都掉了,我不想让娃受罪……”“梁师傅,一会我想去看看孩子,你在哪呢?”“我在文艺路,找点零活干,...
合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