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馆“爱心大篷车”开到大浦新村
胆怯、内向、木讷……这些都不应该是乡村留守儿童的专属形容词,南陵县许镇镇大浦新村的乡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一样,同样拥有着放飞梦想的机会和平台。
自今年十月份起,市文化馆组织5名文化志愿者的到来,使大浦新村幼儿园及大浦试验区小学有了一群爱画画、爱音乐、爱跳舞、知书达理的留守娃,这里是孩子们快乐的成长乐园,让留守孩子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日前,记者也随同这些志愿者来到大浦新村,只见小朋友们早早地端坐在教室里等着这些老师们,孩子们的自发行动和欣喜若狂并带着对艺术渴望的神情,使参加支教的志愿者深受感动。
一群人带去的“心灵家园”
没有专业的活动场地、缺乏高水平的培训老师,这是农村地区难以开展艺术课堂的普遍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浦新村的留守儿童就要失去应有的成长乐园和舞台。为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今年10月16日,芜湖市文化馆组织成立了一支“文化馆志愿者服务队”到大浦新村的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免费艺术辅导,把“爱心大篷车”驶到了农村。
两个月来,“志愿者服务队”按照与学校的约定,坚持每周四下午为幼儿园及小学的留守儿童辅导舞蹈、绘画、电子琴及少儿礼仪。
小学参加培训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从三年级到五年级都有,这在客观上给辅导带来相当的难度,但是,志愿者们都非常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经过培训,那些从来不会跳舞、不会书画、不懂音乐和礼仪的孩子们,也放开喉咙、拿起了画笔,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找到了快乐并挖掘了自己的潜力。
服务队的老师们把自己的热情和愿望变成了实际行动,给农村的孩子们送去了温暖和快乐。他们说:“能为给农村的留守娃娃辅导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太需要艺术了”。队员们纷纷表示,会坚持搞好义务辅导,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真诚地希望和呼吁,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个行列。
多彩活动弥补“课外空白”
据文化馆王馆长介绍,由于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限制,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这不仅直接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开阔度,在情商、创新、自信等方面也容易输在起跑线上。王馆长告诉记者:“初入学校时,这些孩子不知道讲话,甚至不敢抬头,通过志愿者们艺术教育和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融入了集体生活,通过掌握学习艺术的方法,树立信心,感受集体的关怀和温暖,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记者走进幼儿园舞蹈班,负责授课的支教老师是专业舞蹈演员徐静,舞蹈课已经开始,挺胸、抬头、微笑、绷脚……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紧盯着徐老师,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他们眼神明亮、笑容纯净,那一刻,他们个个都似小公主、小王子。
绘画教室内,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教导下练习作画,尽管这些孩子都是美术刚入门,但他们的兴致却十分浓厚。“注意线条的造型,要有主次感。”来自文化馆的杨晓宁老师一边授课,一边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时不时地给孩子单独讲解。
“咪咪发唆,唆发咪唻,哆哆唻咪,咪唻唻……”不远处的电子琴教室时,孩子们边打拍边唱着《欢乐颂》的乐谱。据大浦试验区小学副校长梁家武介绍,自学校成立以来就有了音乐教室,教室内有琴键黑板,十几台电子琴,因为没有专业音乐老师,音乐教室一直闲置着,自从来了志愿者老师,音乐教室活了,孩子们也变得更快乐、更开朗了。听家长反映,孩子们放学后常常把音乐课上学习的歌曲唱给父母听。
“我第一次看见这群孩子时发现,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更不识五线谱,她们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声乐学习,音准也大有问题。上第二次课时没有想过会有多少孩子会唱谱,谁知道回课率达到了百分百。”来自实验幼儿园的志愿者教师袁艺欣慰地对记者说:“让我感觉到他们对音乐的渴求是来自内心的,不像城里的孩子都是被家长逼着学的,我发现音乐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很纯粹很美好的事情。”
为孩子
造梦追梦圆梦
父母在外打工,长期与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何佳瑶,原来放学后的生活就是做作业、看电视,性格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流,但是自从服务队为她搭起了礼仪课这个平台后,她性格开朗了很多,她说:“通过上礼仪课,让我学会了正确的坐、站、走的姿势,更让我懂得尊重长辈……”当这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落落大方地说出这些话时,记者们不无感叹,服务队的艺术培训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唱歌跳舞,还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
服务队的到来,让这些封闭的农村学校与外界有了接触,这些“放养”的留守儿童从最初的沉默寡言、不善交流,到如今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会提问、会举手……“很多孩子以前都不善言谈,就是问他叫什么名字也能把你急死了,可眼前的他们个个生龙活虎。”负责少儿礼仪课的王惠老师认真地说,孩子们有多么喜欢艺术培训课,艺术培训课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答案就在这眼前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中。
小画家、小音乐家、小舞蹈家、小君子、小淑女……在“爱心大篷车”的这个“站台”,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他们的成长总让家长和老师惊喜连连。它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他们更有信心为自己造梦、追梦、圆梦。
本报记者 陈轶敏 文/摄
新闻推荐
小水厂出来的自来水疑有杂质“我们什么时候能喝上新水厂的水?”
本报讯 吃水、用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家住南陵县何湾镇的居民孙先生8日向本报新闻热线反映,镇里新的自来水厂建厂已经两年,但一直没有投入使用,现在家中喝的水来...
南陵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陵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