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芜湖 张梅
在钱红丽的眼里,《诗经》好比一只温润的玉杯,每个人都可以拿起它,斟满自己的酒,浇自己的块垒。面对与我们相隔千年的美好诗篇,钱红丽在书中多次提到,“唯有带着一颗诗心去读,去解,别无其它的坦途”,正是带着一颗深沉诚挚的诗心,作者解出一番“别意”,舒展、质朴,让我们贴近诗经最初的本真的古意。
我读诗经,常常浅尝辄止,彼时作为中文系的课本来读,吟背时,犹如进入一处繁花盛草之处,只知美,却不能言说。将会心的句子断章取义地引用到自己的书信文章中,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寄托一段纯净或曲折的青春情怀。岂不知,诗经之水是静水深流,内里气象万千。
借助注释来读《诗经》并信以为真,以为是自己的谦逊,学习前人或他人的解读,可在钱红丽这儿,原来我们原先的理解只是蒙蔽我们多年的迷雾,与诗经的真意隔山隔水,原来《燕燕》不是写两个女性之间的情谊,而是写某位国君送别宗族妹妹出嫁的生而不见的情,生而分离的情,将它作为送别诗来解读;原来《击鼓》不是男子在战场上相互的激励,抑或是一位士卒对家中的那个“她”的牵挂不安,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明亮暖人又悲哀的誓言。看来,我们在打开诗经或其它的典籍时,谦逊的心是不够的,否则很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像钱红丽所言,只一味信奉手头有限的几本书,就不复体味书中别有洞天的乐趣了。
读到钱红丽所写的《七月》的结尾,豁然若春日开窗,一切朗润明熹之景迎面,这首《七月》,让我们读出美丽的四时节序,徐然展开一幅耐人寻味的乡土画卷。作者带着一颗诗心,为我们真诚又真挚地解读,“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这样才显得出可亲可暖来,而《诗经》原本就是可怀的——情怀的怀,怀抱的怀”。
著名的专栏作家韩松落说钱红丽的读是一种比肩而立的读法,读书的人和写作的人心神贯通。作者用生命中的一段时光去穿越,穿越在诗经的花草谷蔬中,沉浸在诗经的悲欢离合里,既读出诗经中的温馨,也品味出诗经中的沧桑。其实早在两年前作者出版的散文集《低眉》时,当时的第二辑就叫“诗经别意”,用想象力去穿透,字字斟酌,连去菜场都说成是买《诗经》里的菲和蔓菁,应该是为之辗转,执书于手吧,终于将诗经这口深井里的水读成了漾漾流动的碧波。
《诗经》作为我们的文化源头之一,经得起我们一读再读,对《诗经》的解读,版本也较多。作者解读的好还在于她的文字,让我想到扬之水在《诗经别裁》的《敬之》中所说“它不是铺张的,而是收敛的,它又是充实的,具足的,而可以包容普遍的人生”,诗经的碧波里,红丽的解读中,我们的人生,均是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作者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提到古典的东西对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太重要了,是一种无形的滋养润泽。她的解读还会继续,我想,喜爱她的读者还会一直期待下去,也会重新开始一段对《诗经》的美丽的阅读之旅。
(《诗经别意》,钱红丽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新闻推荐
沿新屯婺路由香茗酒店向南,青山绿水间环抱着一个白墙青瓦的住宅小区,就是屯溪区新建的安置小区——龙山花园。蓝天、白云、碧水、绿林,加上徽派建筑,一幅传统而又不失现代意味的徽州乡村美景出...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