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难消,口味淡薄,只想喝一碗稀薄的绿豆稀饭,如果再配几张陈老四的烤饼,那就更美了。
陈老四烤饼在绿影小区附近的福禄商城,好吃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个小吃摊点群,环境虽然有点拥挤杂乱,但有几样小吃的口味却是全市出名的,烤里脊肉、小桥麻辣烫、铁板鱿鱼、龟羚膏……陈老四烤饼也算小吃中的一绝,烤饼炉子边,总是围着一圈等着买饼的人们。也许,正是因为焦急等待的微妙心理,再加上现做先吃的绝妙口感,这饼子越发畅销了。陈老四烤饼的制作方式颇有点特色:几个小火炉一圈排开,做饼子的师傅将揉好的发面揪一小团,按买者的要求包入各色饼馅,有鲜肉、白菜粉丝、雪菜肉丝、豆沙、芝麻白糖各种口味的,坐在炉前的小姑娘打开刻着“双喜”字样的长柄饼模,师傅抬手把饼子甩入饼模,饼模依次在几个炉子里“走”一圈后,饼子就熟了,不焦不糊,火候恰好。这饼吃起来皮薄馅多,口感软韧。
吃着陈老四烤饼,不由想起老家的另一种饼———徽州。所不同的是,徽州冷了更好吃,而且经放。当年徽商出山,沿江而下,行李中都有几摞饼子,一路充饥,所以这徽州也叫“盘缠”,徽州人出门临行前,还要留下两个“记家”,在家的人,远行的客,吃一种,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这古老又朴实的情意让人低徊不已。
那一年,从绩溪回芜湖,姑姑在旅行包里给我放了一摞,用洁净的白布裹着。姑姑用山泉和面,包上干菜馅,做成厚薄均匀的,放在平底铁锅中,上面放一块圆形青石头,用木炭文火慢慢烘烤……
徽州的烤制颇有古代遗风。古人认为谷物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所以就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唐朝有“石鏊饼”,明清有“天然饼”。这种烙制食品的方法传热均匀,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吃起来韧香可口,所以稍加改进后在山村沿袭至今。在老家,我还听姑姑说过一个有关徽州的传说。相传乾隆南巡来到徽州府,见一老翁摊的平底锅内有石头压在一个个上,很是好奇,买了一个吃后连声赞赏,老翁听见叫好声,便双手捧起一个香椿嫩头馅的,送给乾隆,乾隆吃后非常高兴,送给老翁一枚小印:“乾隆御制”,从此,老翁的摊生意在徽州府独占鳌头,徽州也随之身价百倍了。
父亲离家多年,对家乡的也是念念不忘,兴致好时,便会动手和面做给大家吃。父亲的手艺和姑姑不能比,做出的皮厚,但仗着馅好,又是全部用油煎出来的,焦黄脆香,居然独创出另一种风格的徽州来。父亲做的饼馅一种是新鲜豇豆猪肉馅,吃起来清脆爽口,有乡野之风,另一种是干香椿头肉馅的,醇香可口,回味绵长。这样的改良,虽然滋味不差,但多少沾染了城市的气息,与家乡原汁原味的不可同日而语,只能聊慰游子的思乡之情。
虽然,家乡并不遥远,但山上的老屋已经空无一人了。
(王毅萍,专栏作家)
新闻推荐
3月中旬,走进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扑入眼帘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宽阔的道路两旁,一个个项目工地上人来车往,机声隆隆,一座座现代厂房拔地而起……“过去都是投资两三千万元的项...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