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际,新华社记者深入东、中、西部近20个省区市调研,所到之处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从政府到企业,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从“上面要求”变成“内在动力”,各地主动调整,打破传统模式,争先恐后谋转型,探寻可持续、均衡发展的新路径。
转型发展“舍和得”:宁舍眼前利益,也要着眼长远
清明节过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从寒冬中苏醒,春意涌动。当记者找到黑龙江省双城市市长逯景隆时,他正在给农户讲解如何施用有机肥提升农作物品质。
“工业讲转型,农业也要讲转型。”逯景隆说,食品安全的警钟让我们这些农村干部坐不住,在保证让人们吃饱后,“十二五”期间,我们更应该琢磨让老百姓“吃好”的问题。
双城是黑龙江省农业大县,牲畜养殖和粮食产量分别居全省一二位。“十二五”期间,这个县计划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打造覆盖全县的有机食品产业链。“这个目标可不容易,需要忍受三年的减产减收。”逯景隆说。
逯景隆扳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起双城的“农经”:全县年出栏奶牛和黄牛75万头、生猪100万头、鸡鸭3200万只,已形成牲畜食品加工和批发产业链。“双城去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新兴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围绕这个基地,让农业经济从‘量\’向‘质\’的方向转。”
出路是从问题中产生的。双城的鸡鸭猪牛一年产生的粪便有680万吨,已严重影响农村环境,每年都要县、乡、村几级集中搞会战,清屯子。从2009年起,这个县着手研究如何使粪便变废为宝,去年上了3个大型沼气池,初步建立起有机循环生产链———集中粪便生产沼气,让农民用上清洁能源,同时利用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还田。
“十二五”期间,双城计划建100个大型沼气池,可生产至少25万标吨生物有机肥,全县将逐步实现由有机肥替代化肥。逯景隆说:“这是一个农业的大循环,到时双城将会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有机食物生产基地,全县的牲畜、粮食、蔬菜附加值会大幅上升。”
然而,谋划长远往往与眼前利益形成冲突。逯景隆说,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是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和应用。农作物长时期使用化肥有了依赖性,一下子变成有机肥,产量会有波动和下降。双城在三个村屯做了试点:转换期需要三年,头一年减产15%,第二年减产10%,第三年也略有减产,但转换期过了,农民就会大幅度增收。
“农民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我们一方面用试点村屯起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用财政补一点、有机肥生产商出一点的方式给农民补贴,保障农民的现实利益。”逯景隆说,“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看,都是值得的。”
如今,像黑龙江双城这样宁肯牺牲眼前利益也要着眼长远发展的例子并不少见。
重庆璧山县相继关闭一批污染企业,虽然损失了一些GDP,但却用绿色引来大量投资,今年璧山县还要投入3亿元进行绿化。谈起“十二五”开局,县长吴道藩说:“西部地区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会让西部的发展腾飞‘折翼\’。”
在广东、上海、浙江等相对发达地区,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空间,不少地方更是主动把发展速度调低,甚至宁愿减少一些财政收入。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说,不同于前30年的发展,“十二五”时期,能源、资源制约是我国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在转型中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处理好短期和长远的关系,经得起“舍与得”的考验。
均衡发展“加减法”:从偏重城市和工业,到兼顾乡村和生态
广东增城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富裕县。在增城采访时,市长叶牛平的介绍让记者出乎意料:这样一个典型的东部富裕县,同样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
“先富帮后富,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中产生新动力,是我们‘十二五\’转型发展的一大着力点。”叶牛平说,近年来,增城按不同区域特征探索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
记者驱车由南向北穿过增城,看到三种明显不同的景观:南部是汽车、服装等工业园聚集区,厂房鳞次栉比;中部是文化和城市生活聚集区,宽敞的广场、文体和商业设施一应俱全;北部则是绿意盎然的山区,供人休闲的绿道、“农家乐”随处可见。
叶牛平说,“十二五”期间增城将继续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把北部山区定位为生态屏障,限制发展工业。同时,为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增城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用转移支付反哺北部。
生态城市桂林市也在大力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
“几年前,人们还戏称‘桂林山水甲天下,城市不如我乡下\’。”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人口膨胀、面积狭小、财力有限是昔日城市乱象的直接导因。桂林一方面要保护“世界的漓江”,另一方面又面临单纯旅游经济难撑“经济大厦”的考验。
桂林“十二五”期间将围绕“保护漓江”实施城市“西迁战略”,将位于老城风景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搬迁到距离老城区约16公里的临桂新区,以疏解老城交通,还景于民。同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决心关停并转漓江沿岸的40多个工厂,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一个轮子推不动,多轮驱动发展快。”桂林市还在资源配置上有意识地向县域倾斜。刘君说,市区受各种条件限制,辐射带动能力有限,桂林有12县5城区,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实力。“十二五”期间,桂林经济发展总“盘子”中,来自县域的将超过三分之二。
产业升级“进行时”:今天不主动调整,明天就会被市场调整
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在此次调研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企业负责人心中的紧迫感。谈起“十二五”发展,说到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他们谈锋甚健。
在上海理想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总裁钱学煜在他的小会议室一边吃盒饭一边向记者描绘企业的前景:公司新研发的两种新能源设备下月要交付,订单不少,明年产量就能翻两倍。他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企业带来压力,也带来了更多腾挪的空间。”
推动产业向“微笑曲线”的上端延伸,发展智慧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正在成为东部沿海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与此同时,各地主攻调结构加速转型,为新一轮产业转移注入了新的动力。记者在调研中看到,我国沿海地区传统工业向中西部转移已形成大潮涌动之势。
上海华谊集团是一家老牌大型国有公司,目前在上海以外的产业只占15%左右,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计划提高到50%左右。集团总裁刘训峰说:“上海现在的土地、资源等约束加大,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接下来的几年,我们新的投资基本都在外地,紧随国家大的战略,到中西部去布局。”
在中西部省份,记者也感受到了产业转移的浪潮。“安徽现在每年流入的投资和产业挡也挡不住。”安徽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何春说。安徽芜湖市高新区呼叫中心最近与微软签署合作协议,年内微软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项目将入驻芜湖。该中心主任赵全立颇为感慨地说:“这样的项目以前肯定会落在上海等沿海城市。”
今天不主动调整,明天就会被市场调整。开局之年,许多企业抢抓机遇主动调整,唯恐落伍。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过去是一个仅生产单一风机的传统企业,通过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已成为重大技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陕鼓集团董事长印建安说,现在的市场已经不能靠单一产品,靠不断扩大份额“打天下”,大家都在转型,都在拼命争取市场话语权,谁不积极转型,固守“老路径”、“老产品”“老格局”,谁就会被市场淘汰。
创新机制“破题”:GDP考核指标变转方式评价体系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基层干部言必称转型,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传统思维、习惯做法依然存在,有待破解。
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史晓东的疑虑代表了一部分基层干部的心声:“‘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快\’可以用GDP等传统方法来衡量,但对于‘好\’,能用来衡量的方法还不够多。”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都谈到,政绩考核是个老话题,但这个“指挥棒”至今仍困扰各地干部,特别是延用老的考核体系可能对转型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如果没有绩效考核这根标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很多具体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说。
令人瞩目的是,一些地方在绩效考核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大胆改革,开始探索考核新体系。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说,上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正在力图改变以GDP作为主要指标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了由一个综合指数和服务经济指数、创新经济指数、绿色经济指数和共享发展指数等4项分类指数组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从今年起,上海将每年完善、测算和发布这一新的评价指数,用于测算各区县转型发展的成效。同时运用该指数与各兄弟省市进行横向对比,以衡量上海转型发展在全国所处的总体水平。
在深圳,今年也将建立完善“深圳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标考核体系”。深圳市长许勤说,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旨在突出社会进步和自然生态的考核因素,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干部的政绩考核联系起来。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认为,目前各地对转型发展中干部考评体系的新探索值得肯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建立。·记者车晓蕙王勉冯雷程子龙杨柳·(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
新闻推荐
□ 屯溪 吴顺辉毛泽东一生未到过徽州,但他对地理语境下的徽州并不陌生。在他伟大光辉的生涯中,曾先后三次在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中提到“徽州”。毛泽东第一次提“徽州”是...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