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墙壁花花绿绿,这里的器物充满童趣,这里有灰太狼和摇摇车,这里不是幼儿园,是芜湖第二人民医院的儿科病房。似乎是为了和工作环境相协调,这里的护士们也特别亲切爱笑。在她们温暖的笑容和熟悉的手法背后,更多的是对工作的热情与创新,是对每一个患儿的关爱与付出。“工作累点委屈点不要紧,看到孩子们一笑,什么都值了!”这是她们共同的心声。
窗帘带动画,病床加小码
二院的儿科病区与记者想象中的有些不同,没有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也闻不到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孩子们大都安静地躺在床上,护士们穿梭其中,再加上整体的可爱风设计,颇有几分游乐园的感觉。
对孩子们的贴心体现在方方面面,整个病区的墙壁是米黄色,病床是果绿色,甜美中透着亲切,让人顿生好感。灰太狼、喜羊羊、海绵宝宝、汤姆和杰瑞……各种动画形象跃然墙上,或憨态可掬,或生动活泼。“我们特地要求,窗帘都必须色彩明快,有动画图案。”儿科的汪护士长告诉记者,儿童病房的布置很有讲究,要最大程度地贴合孩子的康复。
在她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这里的病床都是“加小码”专为儿童定制的。床全长1.8米,一侧带有护栏,防止儿童不慎滑落。同时,连厕所里的马桶都与众不同,配备了一个儿童专用的小号坐便圈,就这一个小东西,成本就加了百元。
在病区的一侧,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儿童活动室。“为了孩子的健康,请不要吸烟”、“为了孩子的健康,请不要大声喧哗”,两条彩色标语贴在门口,里面有摇摇车、有图书和玩具。“每天下午2点—3点开放,孩子们可以进来玩,适当的活动对身心都有益。”即使这时,护士们也不会闲着,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小心磕磕碰碰,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学习和康复训练。
鸟巢式护理,模拟子宫环境
在二院儿科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儿专科。它成立于1984年,为皖南地区开设最早无陪客病房,现有床位36张,内设NICU病室、早产儿病室、普通新生儿病室及隔离病室。共有护理人员19名,其中4人取得“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称号。科室自身也在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儿科重症监护实践基地”。
该专科的护士长陈芳告诉记者,科室环境整洁,中央供氧,配有先进的视频监控探视系统、新生儿专用有创呼吸机、新生儿培养箱、远红外线多功能抢救台等设备。在先进的硬件基础上,护士们开展了开展了许多的护理新技术、新方法,包括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的改良、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科的应用、神经行为测定和早期干预、新生儿接尿标本新方法等。
其中,有几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如“鸟巢式护理”,这种方法对早产儿非常适用。用柔软的棉布或水枕模拟子宫环境,将婴儿置于其间,四肢屈曲于胸腹前,提供类似宫内的感觉刺激,减少不适,消除紧张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有新生儿家长座谈会,每月举办2次,向家长们介绍病房的情况,宣教一些基础护理知识,如喂养、洗澡、脐部护理等等,最后还会听取父母的意见建议。陈芳护士长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独创的,家长反响很好。”
救回“3个苹果重”的男婴
说到二院的新生儿专科,就不得不提一个叫张奇的宝宝。那是发生在2010年的故事,出生时不足7个月,体重仅有1公斤的男婴在护士们的护航中,挺过了“生死关头”。
张奇出生时只有27周大。“别的孩子都是抱在怀里的,他却是托在手掌上的,只有3个苹果重。”这个孩子属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入院时全身青紫、哭声微弱。这样低的体重,在新生儿中是很罕见的。因为过早离开母体,各脏器都未发育好,尤其是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更是存在较大问题,要想正常成长要过三关———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
张奇一入院,就住进了婴儿暖箱里,护士们24小时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并且每隔几分钟就会过去探望。由于随时可能发生并发症,大家一刻都不能松懈。住院的两个多月间,孩子发生了多次突发状况,都是医生护士们耐心地施救照料。渐渐地,孩子的情况趋于稳定。而看着他慢慢转好,也成为医护人员们最大的乐趣。“那两个月,我们每天上班的第一句话是问小奇怎么样了?”正常的宝宝都是关心他一餐能吃几十毫升,体重一天能长几两,而对张奇则是关心他今天长了多少克,每餐奶又可以加几毫升,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小进步,都令人欣喜不已。
如今,小张奇已是个大胖小子了。这样的事情在新生儿科并不是特例,之后的2年间,护士们还抢救过体重850克的极低体重儿。在陈芳的眼里,这也不算值得大说特说的事,因为“我们就是做这个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美小护
照顾的对象是孩子,甚至是新生儿,这就注定了护理部的美小护们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在这儿,工作9、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上午8点上班,晚上6点了还没走,中间唯一的休息就是用半个小时吃午饭。”汪护士长笑笑说,不少晚夜班的护士都有轻微的胃病,因为吃饭“太不正常了”。下午4点钟来上班,常常忙道凌晨1、2才能吃上饭,“也不知该叫晚饭,还是夜宵。”
值班时,护士们个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喂奶、换尿片、翻身、做治疗,如此连轴转的中间,孩子们有一点点的动静,还要第一时间观察到,第一时间做出处理,确保不耽误病情。不同于成年人,很多基础治疗的技术难度都需要翻倍,就拿简单的输液来说,孩子的血管细,又喜欢乱动,怎样又快又准地把针戳进去,是门技术活。护士们没有捷径,只是不断学习、反复练习,尽量减轻孩子的痛苦。有时候,受了家长的委屈,她们也是眼泪往肚里流,人前还是温和的笑容和敬业的态度。
“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看到他们开心,看到家长放心,我们的辛苦都值了。”
新闻推荐
前段时间,逸致接受...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