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芜湖日报》一篇关于《“小上海”对接“大上海”》的文章引起了读者关注,文章主要讲述:近年来芜湖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芜湖与上海在现代服务业进行多领域、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现代服务业的承接转移只是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
2009年,国家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皖江开放的龙头城市和双核城市之一,“芜湖核”重点发挥港口、交通体系、产业创新、产业配套基础等优势,重点承接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力争将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加速产业承接转移,走出一条适合芜湖市情特点的转型跨越、富民强市的新路子,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
承接产业转移,是产业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是一个项目向另一个地方转移,更是一个个人才向另一个地方转移。芜湖市抓住人才转移的契机,广开渠道,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吸引集聚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比如2008年,芜湖市启动的市“55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着力引进培养团队人才,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药业、节能环保以及与农业等单位组建了41个产业创新团队,形成了培育一个团队、凝聚一批人才、振兴一项产业的综合效应。
2009年,出台《关于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高层次人才来芜创新创业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
2010年,芜湖市组织实施的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计划5年培养1000名创新型人才,更是在全市掀起了创新的高潮。每年评选出的创新型人才八成拥有中高级职称,全部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目前共有341名人才入围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
2012年,随着安徽省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后,芜湖市也制定出台了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多项措施,为人才向芜湖转移集聚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人才兴则事业兴。我们相信,在众多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带动下,芜湖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迸发,相应的产业发展将有新的跨越。
新闻推荐
作者:林秀杭作者:付二虎作者:李洪玉作者:贾瑞华作者:冉明伟...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