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台打印机,在芜湖火车站的售票窗口,这是每位售票员的基本“装备”。窗口后的售票员们手指翻飞,快速地敲击着键盘。隔着一扇玻璃,另一边是旅客的殷切目光。
在车站,记者说要找王夏至,马上就有人接道:“我们的‘售票快手\’啊”。为了不影响售票,王夏至等到接替的人上岗才与记者闲谈起来。
“其实现在窗口的压力小了不少,春运的客流比较平稳,不再像过去一讲到春运,买票的人紧张,我们也害怕。”王夏至笑着说。从2005年做售票员开始,每年春运对王夏至和其他售票员来说,都像是打一场战役。他们的工作状态可以简单地描绘出来:早上7点上岗,晚上7点后换岗,工作12个小时,上万次敲击键盘,出售千余张车票,与旅客对话近万句。
互联网、电话订票实行后,窗口售票的压力减轻了,直观的就是窗口前不见了排队长龙。“过去到了春运时,就感觉人一下子涌了过来,从窗户望出去,大厅里黑压压一片,我都不敢抬头看。”因此,她能体会排队购票者急迫的心情,一坐下来就几乎“钉”在了窗口前。中午10分钟解决掉午饭,上班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以免耽误旅客买票。
王夏至的“快手”就是在工作中练出来的。不仅手上操作麻利,王夏至还把南京、杭州、合肥三大站中转的大多数“热门车”的车次、沿途停靠站熟记于心,熟练掌握机上的每一个车站的代码,为旅客接续、中转出主意。“电脑上是可以查,但如果每次都要查询,前面的人耽误三五分钟,后面的人就要多等三五分钟!”王夏至告诉记者,现在网络普及,来买票的人大多都提前查好了信息,不再等着到窗口问了,又给售票员“减了负”。
不过,春运期间的工作仍然是高强度的,加班对王夏至来说是家常便饭。春节赶不上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对她来说也习以为常。正因为心中带着对家人的牵挂,王夏至就更希望旅客能早点拿到票回家团聚。
春运客流集中,票难买、对新的购票方式不习惯、车站设施跟不上等等抱怨,王夏至没少听。“有乘客就直接对我说,你们怎么不装自动售票机,还有的乘客抱怨不会用电脑,为什么要网上售票。”“绝大多数乘客还是很通情达理的,有时会表扬我们手脚麻利。乘客心情好,会带得我们心情都好起来。”王夏至说,“等到芜湖新站建成了,列车变多了,售票机等设施装备跟上后,旅客们的出行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售票员也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跟得上硬件环境的变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向陈宏) 由本土企业投资、联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的电影《关关雎鸠》1月17日正式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并即将在国内外院线上映,这是由...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