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芜湖市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加快文化科学发展为主题,打造文化强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芜湖市文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芜湖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江城愈发灵动、秀美。
(1月9日本报1版)
在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并存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文化消费从形而上变为形而下,如何从高高在上变为深入草野,如何从阳春白雪变为下里巴人,如何从偶尔消遣变为经常欣赏,这不仅是摆在文化管理部门面前的考题,更是全社会的测试题,文化泽民、文化福利、文化兴市、文化兴邦等最终要体现在市民的自觉的文化和人文素养上,要靠一个个生动的文化个体来张扬城市文化的魅力,要一个个城市文化的细节来衬托,而不是拿冷冰冰的文化消费数据来说话。
如果说,实现生态城市要见缝插“绿”的话,那么实现城市文化生态的丰富,更需要见缝插“文”的意识,毕竟,文化也需要“随处可见”的熏陶,要让文化浸润市民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吸引文化的眼球,让商业广告给城市的公共空间让地,让公共空间多些诗歌等等的文化符号,久而久之,文化的内涵就会在城市滋生,文化的外延就会在经济建设中得到回报,让城市多些文化味,多些文化的浸润,比多些高楼和广场以及物质的GDP更有可持续发展的说服力。
在城市的扩张过程中,经济的惠民工程总是很容易落实到实处,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一路绿灯,但是轮到文化惠民工程却常常遭遇意识上和经费上的种种羁绊,毕竟,文化惠民工程不容易出政绩,因为要实现文化城市甚至历史文化名城,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而文化城市不是说凭文化工程和设施的多寡就能够评定,市民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素养能够在城市得以更多的有形和无形的细节展现,文化城市才有格调魅力。
不管是建设园林城市还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管是建设环保模范城市还是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都需要文化的有机镶嵌,让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建设的最终价值体现不是城市表面的繁华和喧嚣,而是市民骨子里文化素养的内守和淡定。如何让文化的惠民工程和经济建设工程比翼齐飞,水乳交融,实现双赢,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道很大的文化考题。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潘晔听不到“票友”的练歌声,不见大妈们翩翩起舞的身影,难寻常来这里打太极拳的老人……昨日上午7时,往日热闹的九莲塘公...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