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芳权、卢强、贺林等院士工作站相继落户芜湖,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研发平台,让芜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又上了一个档次。在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中,院士工作站的组建,无疑将对提升芜湖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12月26日《芜湖日报》2版)
发展是硬道理,资源环境是硬约束。经济发展要转型,关键是企业要转型发展。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转型之路看,以轻固定资产、重研发为主要内容的“轻资产”转型,成为企业化危为机的好路子。何谓“轻资产”?主要指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管理制度、品牌、人才、企业文化等。企业“变轻”,必然要求企业从注重固定资产投入,转向对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软实力的投入,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创新。现实的困境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不仅难以引进,也很难留住,又拿什么来培育创新能力呢?由此,政府牵线搭桥来引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的研发平台,无疑为企业引才引智提供了捷径,大大降低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引才成本。
如果把企业比作电脑主板,那么人才就是主板上的“芯片”,它几乎决定了这块主板的功能。从更宽的视野看,高层次人才就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高科技芯片”。现在各地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但“人往高处走”是客观规律,后发地区想要引进院士这样的国内顶级专家十分不易!不过,人才本身有很强的环境选择性,他们不仅看生活环境,更看重一个地方的干事创业环境。如果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干成一番事业,那么必将对人才形成巨大的吸引力。院士工作站相继落户,本身也说明芜湖有好的政策环境优势,也有好的创业环境优势。
俗话说,“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院士工作站与企业联姻,必然释放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活力,大大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用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等特殊政策优势,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柔性的手段和机制,使得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留”在芜湖,“留”在企业。同时,制定支持高端产学研平台建设、鼓励人才创新的政策,促进企业与院士工作站共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既让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走出“书斋”,也解决企业创新人才和技术“饥渴”,真正建立一个工作站、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方产业。
多些“高科技芯片”,帮助企业变“轻”,芜湖的转型发展的前景会更美好!
新闻推荐
又到年末,为保障让农民工及时拿到工资,镜湖区有关部门对在建项目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排查,涉及在场施工民工5600余人。(2012年12月25日《芜湖日报》1版) &nb...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