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李壮贤(右)。汪武 摄
□ 本报记者 向陈宏
科瑞克,寓意为“林间小溪”。在国内保温材料领域,有一位痴迷于“林间小溪”的小伙子。他叫李壮贤,高挑健硕,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如不介绍,很难将他与国内保温材料领域小有名气的年轻专家联系在一起。
十年磨一剑。2000年进入保温材料领域以来,科研平台成了他人生和事业的锻铸炉、淬剑池,铸就了他这柄科研利剑。
如今,他的名片上多了一串头衔——安徽科瑞克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建研科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坦言,再多的头衔都无法取代科研开发在他心中的地位。
事业的召唤
2000年,李壮贤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精细化工专业。那时,热门的专业、本科的学历,使他成为企业争抢的人才。进入一家国有保温材料企业工作后,他立即投入到外墙保温材料的技术研发工作中。
2006年,一个偶然机会,他与时任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翟传伟不期而遇。沟通中,双方对外墙保温材料技术革命的重大课题产生了共鸣。
当时,国内建筑领域采用的第三代外墙保温材料以泡沫等原材料为主,安全性、耐久性差,容易产生白色垃圾和环境污染。原材料的技术革命和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已是势在必行。尤其让他忧心的是,与德国、美国等国家采用的第五代外墙保温材料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已经落后了两代。
翟传伟向他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来吧,我们一起干!”就这样,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两颗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业的艰辛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时候,连续八个月拿不到工资。”李壮贤说,那时只有一个信念,早日把新材料开发出来。
期间,他在关注国外前沿学术研究时发现,德国一位专家提出了发展第五代外墙保温材料的理论构想——开发真空绝缘薄板。他精神为之一振,若是把这个构想与“暖瓶胆”原理有机结合,岂不是一条捷径?
随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带领研发团队经过对2000多种基础材料的遴选测试,终于从矿渣等再生能源利用中提炼出一种玻璃纤维布。那一刻,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说:“采用这种玻璃纤维布做基础材料,不仅阻燃、节能、环保,而且还增强了保温功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然而,意外接踵而至。
意外之一是国内没有生产这类基础材料的供应商。为此,他带着基础材料工艺配方和测试样品四处寻访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找到后,他又指导厂家技术人员做研发工作。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解决了基础材料的供应难题。
意外之二是开发生产条件难以满足真空制造的需求。为此,在他建议下,科瑞克投巨资上马了真空研究室、改建了真空生产线。
2009年,由他领衔研究开发的第五代外墙保温材料——真空绝热板成功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测试,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新材料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技术和生产能力迅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其所有技术指标,不仅达到了国家新标准,还远远超过了德国、美国的技术标准。
更高的追求
在科研开发的道路上,李壮贤似乎永不知疲倦。
“外墙保温材料领域的技术革命永远没有休止符,只有紧紧盯住全球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坐标、不断突破自我,才能保持技术和科技含量的领先。”这是他矢志创新的独白。
几年来,他始终瞄准全球同行业最前沿的发展理论和动态,编制并及时修订前沿的项目设计和技术标准。他主编和参与编制的4项技术标准已被列为国内行业标准,他主编的10余项企业标准被升格为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编制,对指导国内保温材料产业的技术革命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还把创新载体建设、研发团队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列为主抓的重点。一方面,以完善技术体系为支撑,加强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合作基地等载体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以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团队为培养重点,通过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研发团队的整体水平。此外,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构建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构建科研合作开发关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在他领衔下的公司研发团队相继突破了20多项行业最前沿的技术难题,取得14项专利授权。
2010年,随着安徽科瑞克保温材料有限公司进驻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他把重心转移到了芜湖。他说,项目设计年产保温真空绝热板6000万平方米,达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真空绝热板生产基地。为了早日实现达产的目标,他将继续努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旻)近日,市劳动人事仲裁院简化办案程序,高效、快速地调解一起劳资纠纷案。芜湖市某公司94名员工因单位经营不善被拖欠工资80余...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