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晔 实习生 董红毓
编者按 本报今天起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刊发本报采编人员在新春前后,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进社区、乡街、企业、田间采写的新闻,多角度展示芜湖新气象、新面貌。
春节将至,在大砻坊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双联系”一览表里,记者看到一位名叫“齐小兰”的困难户名字。眼下,她能过一个舒心年吗?
见到齐小兰第一眼,记者发现她和普通的家庭妇女并无太大分别: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自如地吃饭、走路,看上去精神头十足。见到记者,她说的第一句话便是:“经历许多坎坷,却在无数帮助下渡过难关,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齐小兰曾有段艰难经历。“我们一直四处打工,没生病前租房子住,搬了无数次家,哪儿便宜就往哪儿搬。”齐小兰回忆, 2年前她得了癌症,一家人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那时,每隔21天她就要化疗,身体上倍受折磨:“人没有力气,感觉就像刀割肉一般疼痛。”因为生病,齐小兰60岁的姐姐不得不早起晚睡地照顾她,18岁的女儿也学着买菜、洗衣,担负起家庭的重任。亲人的牺牲,让齐小兰难过不已。
最让她担心的问题是,家庭如何维持生计。一方面,她辞了超市收银员的工作,家里减少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至少需要20-30万元医药费,还得负担女儿的学费,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活,一家人不仅借了一圈的债,还退掉原来的租房,他们和亲戚一家共6口人,挤住在70平米的房子里。
一场大病并未拖垮这个家。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病不久,她就享受到芜湖市大病救助政策,原本近30万元的医药费,自己只需掏7—8万元。教场口东村社区还为她申请了每月766元的低保金,丈夫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除去吃饭开支300元、体检费用184元、女儿生活费500元等,生活完全能够维持。社区的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地给她送来慰问金、营养品,陪她说说话,帮忙照料她的身体。
如今,齐小兰的病情已经稳定,每年只要定期复查、住院,就能有效控制。(下转3版)
新闻推荐
记者从市国税局获...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