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阳光小区商住楼餐饮扰民”问题的批评报道,过去经常在本报“党报热线”栏目出现。经过媒体曝光、舆论干预,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在当时或随后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体现了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市民们为此感到欢欣鼓舞。
但是,类似问题还时有出现。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芜湖市新设部分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运作效果和施行力度究竟几何?二是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何时得到破解,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也是一个创新社会管理的课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完善。
编者还认为,在小区管理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原因,正是在于目前小区管理存在弊端、缺乏创新。由于政出多门、管理无方,大家束手观望、互相指望,有利就上、无利就推,大家都在管、大家都不管;大伙儿桌子、板凳一样高,谁牵头谁,谁听谁的,谁向谁负责?结果导致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无端指责,使难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这里面有条条的责任,也有块块的责任;有条块配合问题,有条条或块块配合问题。前一段时间,本报“党报热线”栏目曝光的部分中小学门口和周边“三乱”现象严重,就是此类问题的反映和外化。好在市工商部门引以为责、迅速整改,问题解决才有了初步转机。但是,这毕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能解决了一时,但解决不了长远。
不可否认,老旧住宅小区在物业管理方面还有更多的难题。但正因为老旧小区管理是难题,所以亟待寻找突破、呼求长效机制,而政府部门必须认真加以对待,多想创新办法加以解决。因为人们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小区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办法总比困难多,智慧总比问题多,芜湖市小区管理尤其是老旧住宅小区管理,一定能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最终找到突破口,建立创新型的长效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杨正毛)省政府4月22日在香港举办皖港经贸交流活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潘朝晖率芜湖市代表团参加,洽谈合作项目,推动合作交流。在...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