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曰:“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我非士大夫之流,读书不为义理,但也觉得三日不读书,确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之嫌。
如今,方是“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时,春意宜人,身心安适,午睡醒来,看几行书,喝一杯清水。夜晚灯下,杂事消尽,心静身安,于书橱中觅一本好书,细细读来。或者,下午的办公室,阅完作业,备好教案,翻几页小品文,也算是一种休憩。尤其是周末,带一本书,于绿荫花树下,观春色旖旎,听鸟声啁啾,看水波粼粼,有心无心之间,很容易将一本书读了进去。
记得小时候,最爱在两棵大柳树间拴一根秋千绳,就在柳荫下看小人书,看金庸的武侠、琼瑶的爱情,也看好容易买到的《散文》杂志,有时,看着看着就在秋千绳上沉沉睡去。任书本落于地上,悄悄爬上一只小蚂蚁。那个时候,阅读就像是饿极了的饥不择食,什么书都看。
过了爱做梦的年纪,走过了青春,走过了爱情,走到了人生的中途,现在我一般只读三类书。
一类是休闲类。这些书大多是散文随笔,如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龙应台的《目送》、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毕淑敏的《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等,看林语堂、梁实秋、余秋雨、林清玄、席慕容、张晓风的散文,也喜欢朱天文、朱天心两姐妹清纯如水的文字风格。还订了《散文》和《小说月报》,虽然,觉得不如从前那样耐看,到底是陪了我多年,不忍舍弃。我觉得看散文随笔,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体验不同的人生况味和情感浮沉,自己做了山中的鹅卵石,任文字的清泉在我的心上潺潺地流淌。
一类是兴趣类。我有着浓厚的古典情结,对古典文学非常着迷。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无不喜爱,早年只是囫囵吞枣,现在才可以慢慢去体味了。买来鉴赏辞典帮助阅读,遇到感兴趣的人或作品,也会买一些年谱和个人作品集、传记来读。比如李煜、晏几道、陆游、李贺、王国维等。这些是常读书,常读常新,有时候某一个人的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去读,也会读出别样的新意,那个时候,心里就会充满欣悦,会忍不住一个人莞尔一笑。像《菜根谭》、《文心雕龙》、《世说新语》、《人间词话》一类,我当它们是海,不求领悟多深,能够在海边坐坐,也很惬意。
还有一类是职业类,作为语文老师,一堂堂的语文课就是一场场的表演,能够有怎样精彩的演出,全在教师个人的学养,这是一种内功,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和沉淀,才能使语文课深入浅出,要言不烦,妙趣横生。让学生愿意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对于课本上涉及到的作者和作品,我多会留意并且尽量多读作者的书和与作者有关的书。比如苏轼,我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过《唐宋八大家散文集》、读过苏轼的词集。比如沈复,读他的《浮生六记》原文,那优美凄伤的文笔,和写景的灵秀清雅,越嚼越着迷。也常将《红楼梦》一再地重温,每读每觉齿颊留香,清心凄美。那些中外的名家和作品,似乎永远也读不完,她们是一座座风景旖旎的山峰,只等我慢慢去攀登。
我喜欢池莉的一句话“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有阳光的日子总是美好的,阅读便是让心灵洒满阳光。
作者系芜湖市清水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孟鸣) 记者昨日从市民政部门获悉,芜湖市今年清明祭扫高峰平稳度过。清明节当日,全市祭扫群众达14.2万人次。清明节后天气转阴,祭扫人数明显减少...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