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孟鸣)5月7日,本报“党报热线”刊登了“青山河违法汽渡何以屡禁不止”的报道,引起了市港航管理局、地方海事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高度关注,并联手针对青山河水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迅速采取整改措施,彻查航运安全隐患,让违法汽渡“偃旗息鼓”。
记者获悉,报道见报当天,市港航管理局等部门就派出管理人员,赶到青山河上的中闸、张拐两个渡口,针对芜湖日报的报道,进行实地执法检查。据了解,为了不让这里的渡口违法经营汽渡,当地海事、交通管理部门曾做过大量宣传和教育工作,并竖起“非汽车渡口,禁止渡运车辆”的警示牌,禁止这两个渡口违法渡运车辆,然而时间不长就有回潮现象发生。此次各部门联手重拳整治,一是在两个违法汽渡的通道上设置永久性的交通隔离柱,禁止渡运车辆通过这里,只准普通乘客通行;二是采取政府补贴的做法,尽快更换两个渡口的旧渡船,保障过往群众的安全出行;三是在这两个渡口附近设置导向牌,便于省内外车辆正常汽渡。
昨日,当记者再次来到青山河上的这两个渡口,发现这里的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新设立的交通隔离柱、导向牌历历在目,昔日那种人车混装一船违规渡运危险场景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序运送两岸群众的繁忙场面。在汽渡现场,62岁的老舵工谢启平高兴地说:“我们再也不用冒着风险渡运车辆了,以免给自己和别人的家庭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上图为导向牌充分体现管理与服务并存;中图为张拐渡口的汽渡船目前“靠边泊”了;下图为渡口竖起了交通隔离柱。
魏爱林 摄
(本栏目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新闻推荐
鲁村的建设,是芜湖市建设美好乡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农民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白天在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晚上可以在现代...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