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记者 陈林 张晓明
援藏就意味着吃苦,意味着奉献,甚至意味着牺牲。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何世文、张平、崔旭平、周正宝4名芜湖市援藏干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在边疆陌生的土地上,他们按照组织的安排和西藏人民的需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燃烧着自己,照耀着边疆,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青春乐章。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何世文、张平等4人进藏之后发现,藏区严酷的现实条件,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仅仅是高原反应,就先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
张平一下飞机就连续四五天出现头痛、胸闷、气短、失眠等一系列高原反应。一个月后又开始嘴唇发紫、血压升高、脉搏加速。此后,头痛发胀、没有食欲、整夜无法入睡,成为家常便饭,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了强烈反应,体重下降、骨骼疼痛、肤色变黑、胸闷气短、嘴唇干裂、胀肚腹泻、鼻腔流血、记忆力下降……
张平说,即使一天不动弹,人体的负重相当于每天背20斤大米在行走。以前,我喝水都长肉,但进藏后体重居然降了12斤。
然而,面临如此恶劣的环境,芜湖市援藏干部们仍然坚持奋战在一线。他们认为,在高原工作和生活,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精神和勇气,三分靠身体,七分靠精神,勇气比氧气更重要。
何世文、崔旭平为了调研畜暖圈项目,跑遍了全县所有的牧场。荒芜的草场上根本没有路,只能凭着感觉,沿着压过的车辙走,有一次路上突然出现一道深沟,一个急刹车,车侧滑180度后就停在沟沿上,像这样的侧滑,何世文、崔旭平已经习惯。他们开玩笑说,这是在玩漂移。
三年时间里,何世文、崔旭平辗转于措美县各个村落,走遍了措美的山山水水,距离县城最远、路况最差的古堆乡,这个连本地干部都很少去的乡,为了查看项目,他们也去了20多次,路上也多次发生险情,然而,面对生死考验,并没有打倒他们,反而更坚定了他们在雪域挥洒热血的信心和决心。
张平在办理一宗案件时,和公安处100多名民警一起,山坳里一待就是40多天。11月的高原寒地、光秃秃的山峦、没有村居、没有水电、没有帐篷……白天被太阳刺得难受,夜里被月光照得冰凉;同志们累了就坐在生硬的山地上,困了就钻进羽绒睡袋里休息。
外出野外检查、调查,在周正宝的记忆里很多地方没有路,下乡的越野车只能沿着前面车子的轮迹缓慢地挪移,有的时候一场暴雨过后,车轮完全陷进泥里,大家就要下车一起使力推。通常天不亮就动身出发,晚上九十点甚至夜里十二点才能回到住处。一路爬山涉水,每天要走十几、二十几公里的山路,还要采集大量的标本(通常有几十斤重),在这样高海拔(通常在5500米左右)空手行走都很困难,况且还要背负这么重的样品,每走一步,大家都气喘吁吁,走一步,歇两步,午餐就在山上吃馒头,喝山上流淌下来的雪水,这在高原上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了。行进中经常遇见一些险情,这也是家常便饭,每一次面对险情周正宝也是坦然面对,他承受住了生死的考验。
有一次,周正宝到海拔5000米的“江拉昂宗铜多金属矿区普查”项目组检查半山腰钻机工作,在上到工作平台三分之一时,他就渐渐感觉到胸闷、呼吸困难,但他不吭声,咬牙坚持着,直到同伴发现他脸色发紫、喘气急促,他才不情愿被接了下来。
“只要精神不垮塌,身体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周正宝经常这么对关心他的朋友们说,他也是在暗自鼓励自己。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5月8日,《芜湖日报》报道城东万春圩青山河大堤上中闸、张拐渡口违规渡运,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据介绍,这里每天有近百名农民工经过这个渡口,他们的安全往返问题令人担忧。虽...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