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文字亲近了很多年,但做校对工作资历尚浅,算得上校对岗位上的一名后学。曾有师长对我说,你做校对,应该可以胜任。我只是把这句话当作对我的一种褒奖,和能否做一名好校对应该没有必然的关联。
而我,真的不是个自信心满满的人,接受新事物、新岗位,尤其的心怀忐忑。造字的祖先人性之至,任凭我们身处“忐忑”之境时,让脆弱的心脏“七上八下”地乱蹿,腰杆还挺得笔直。当一整版的文字摆在面前,通读、查疑,揪出每一处纰漏。然后比红,二校,继续在熟悉的文字里发现异常,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版式,我在每个标题和文章的犄角旮旯处,寻找需要纠正的目标。尽管仔细又仔细,还是偶有漏网之鱼,看见被其他同事用红笔勾出来的这些错误,感觉自己也和那些错误一样被五花大绑着“示众”,顿觉面红耳赤、热度骤增。平心而论,那些都是我应该能看出来的错误啊,这些形迹可疑的“破坏分子”,像和我捉迷藏的调皮小儿,在眼前一晃,遁了过去。“对面相逢不相识”,作为写字人,我有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挫败感。
人活一世,犯错总是难免的。身居困境,保持一种洒脱的心态,保不齐能活出豁然开阔的天地。可在校对这份职业中,犯错是大忌,每一个错误,都如同一粒老鼠屎掉进一锅粥般的难以让人原谅。于是,再瞅着错字,像寻着仇家,分外眼红。每消灭一个错字,安全感也就增了一分。
“校对”在我国历史上也称“校雠”,“雠”的一个义项就是通“仇”。而我们和文字里的错处也就是这层势不两立的“敌我”关系,得时刻警惕,在第一时间毫不留情地将“仇敌”消灭。一名合格的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常会对版面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想法,以延展编辑的编版思路。我跟在同仁后面练就了很多的本领,比如“类比法”,在熟悉的文字中寻觅差异,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一个易错字;比如“冷却法”,严把关、细推敲,斟字酌句地对待每处有疑义的地方。我的同仁们有各种版本的字典、词典,遇上有争议的地方,大家齐上“合议庭”,引经据典,一追究竟。芜湖人把给文章里逮错字的行为叫作“捉苍蝇”,很形象的一种比喻。校对人是专业的“苍蝇拍”,而职业校对人,大处不放过,小处不漏过,实实在在兼备“老虎苍蝇一起拍”的素质。
古人读书前焚香沐浴,他们相信汉字有灵。作为一名校对,我们始终对汉字心存敬畏之心,这也是一分职业自觉与自律,在飞扬的文字中永葆一颗沉静纯粹之心,守得住清静,耐得住寂寞,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个可疑之处,在纠错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对文字的灵敏度。自从做了校对以后,我开始对自己写的每篇文章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够再因自己的轻慢而制造文字的谬误。可能是这份职业的使命感给我自身带来了触动,也引领着我走向更加清澈澄静的文字圣地。
其实只要我们对文字有足够的自省、敬畏,时时勘误,便能头顶一片洁净的文字天空,这何尝不也是对文字怀有洁癖的广大读者的幸事呢。
每天行走于上班的路上,心情很是宁静,像寂寥的夜空。常年的夜班工作,让我们错过了太阳的初升,也就注定错过城市里的星星了,这可能是从事校对工作唯一让我遗憾的地方了。可穿行于城市的黑夜,也让我有种脱胎换骨的喜悦。黑夜里,更多的时候我们用心来感触外界,白天那坚硬的外壳,此刻也会柔软许多。我每晚骑行在城市的静默的马路、桥梁,踏着浓浓的夜色,沐着疏淡的月光,心像被这无边的夜色融化了一样,有物我两忘的超脱。
我把每个和我一样夜归的人,统称为“夜行人”。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里,踏夜而行,有着诗意或世俗的梦想。我想说,夜行人的世界里,你我的梦想同样也会踏夜而行。
王玲
新闻推荐
芜湖市对企业春季用工开展调查企业普遍缺人 工资呈现上浮 强调就业环境
□本报记者 陈旻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一年的用工招聘计划也全面展开。为了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芜湖市抽样选取...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