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州区水阳镇,提起“哑巴”理发店,老少皆知。“哑巴”面对困难却不怨天尤人,身体残疾却自强不息,用笑容感染了许多人。他是聋哑人,也是水阳镇朝阳北路“江城”理发店老板——今年44岁的潘晓复。
见到潘晓复时,他或用推剪,或用剃刀,或用削剪……围着顾客忙碌着。这里室内墙上挂着清洁干净的毛巾,台上放着洁净而又整齐的理发工具,镜子旁边摆放着一张写字板。此时是上午9点多,理发店十分热闹,一屋子人坐在椅子上边等边聊。“熟客多啊,都是附近的居民。”跟着潘晓复干了13年理发的徒弟方荣说,“要是周末,人会更多。”
潘晓复有两哥三姐一弟。早年,潘晓复的父母亲仅靠10来亩田地养活一家8口人。1980年,年仅10岁的潘晓复被送至芜湖聋哑学校,这一去就是8年。
潘晓复是个要强的人。1988年7月,上了8年学的潘晓复回到了家,听别人闲聊说有家理发店招学徒,他便毛遂自荐了。刚开始老板嫌他交流不方便,不肯收他,他用勤快、热心说服了老板。当了近一年的学徒后,他又自费去芜湖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理发培训。
1990年9月,潘晓复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开了理发店。开张第一天,来了一位女士要烫刘海,做完后她生气地说:“不好看,两边不够饱满!”潘晓复没有生气,笑着洗掉重新做,并告诉顾客不满意不收钱,如此折腾了三次,这位女士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潘晓复成了她的“御用”发型师。附近居民们都说,潘师傅不但手艺好,服务态度更好,耐心又和气。
尽管不会说话,只靠手势或是写字板来交流,潘晓复的理发店仍是“顾客盈门”。很多人都是冲着潘晓复的手艺来的,徒弟方荣说。
潘晓复的理发店,除了潘晓复本人和聋哑妻子外,还有2名聋哑人、2个健全人、2个学徒。“在这上班的每月能拿到两三千元的薪水,他还给学徒发几百元的生活费。”方荣介绍说,潘晓复还先后教出8名聋哑人,他们分别开起了理发店或在理发店上班,有的也带起了聋哑徒弟。
因为自己残疾,潘晓复特别关心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凡进店理发的残疾人、生活困难的老人一律免费。潘晓复的二姐潘金妹说,“他还特别关心乞讨的老人,老远看见乞讨的老人,他都会打手势让店员拿出零钱递给老人,要是有人嘀咕几句,他还发火。”
提起未来的生活,潘晓复充满了信心。他说,作为一名残疾人,不能永远依靠别人、依靠政府养活,应该自力更生,靠劳动脱贫致富。他还希望更多的聋哑人能够学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得更好。
新闻推荐
在宣州区古泉镇,问起王良贵,知道的人并不多,可谈起泥鳅、龙虾、山羊养殖示范户,大家都会说“原来是他”。因为3年来,他把泥鳅、龙虾、山羊养得“风生云起”:养殖利润让周边村民刮目相看,成了附近小有名...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