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区很需要全科医生队伍,像我们这里是老城区,老年人多,迫切需要医疗卫生资源。不过社区里的医生,可不只是看病、吊水,而是要‘管\’起居民的身体来。”黄果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副主任医师王业文谈起自己的工作,劲头十足。
全科医生,管得“宽”
王业文告诉记者,“全科医生”其实也是一个和“内科”“外科”一样的专业,要求医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医学各科的基础知识。因此近几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开始延伸到芜湖的大街小巷,“全科医生”开始抢手起来。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部分,前者就是看病救治,鼓励居民小病在社区看,既方便群众,也可以分流医院就诊人群。而后者则是全科医生的“专长”,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免疫规划、0-3岁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多项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群众构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重要内容。
既然是“社区医生”,与大医院门诊自然有些区别。“比如患了高血压,你可能到了身体不舒服了才想到去找专科医生检查,而我们社区的全科医生会去了解你的家族疾病史,会留心你平时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平时提醒你如何预防、保健,我们称之为健康管理,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
“主动上门,签约服务”
“基层医改中,卫生服务方式也需要改变。现在我们不是坐在家里等病人,而是组成团队主动找上门去。”王业文所说的“找上门”服务,指的正是芜湖市去年开始试点的一项基层卫生服务新政——“家庭医生”,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全科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其后可享受免费体检、社区医生上门看病等“家庭式”的服务。
王业文告诉记者,按照服务要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通常一年需要随访4次。而对于老人和妇幼等重点关注群体,也会根据需要随访或者上门服务。比如刚生完孩子的产妇,不方便外出检查,那么社区医生就会上门帮产妇做检查,指导新妈妈的产后恢复和如何喂哺新生儿。“居民们比较信任我们,我们的指导他们会接受。”
这也正是社区医生的优势所在,他们和居民们靠得近,更贴心。卫生站一位护士指着王业文对记者说,王医生把很多社区里的“老病号”、慢性病患者家里情况、电话号码都熟记在心里了,所以附近很多居民都是王医生的“老朋友”。
社区里的孔奶奶患高血压,一天早锻炼后突然心里难受,习惯平时不舒服先找卫生站的她直接去站里做了心电图,发现是心肌梗塞。卫生站紧急处理,因为与二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马上帮孔奶奶办理了转院。没有排队挂号等等手续,孔奶奶直接推进了二院病房做紧急支架。孔奶奶的老伴一直后怕,不断感激卫生站“救回一命”。
“基层医疗队伍亟待壮大,老百姓太需要了”
翻开“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居民个人病史、基本身体状况等分门别类,十分细致。有了这份档案,居民们无论日常的防疫保健还是疾病的治疗控制都变得“有迹可循”。不过,建档的过程则需要社区医生们挨家挨户上门,之后还要录入信息系统。“现在卫生站有十四五个人了,不过社区的居民也增多了。”黄果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建立了6000多份“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其中慢性病、妇幼等重点关注人群约有3000人。
“方便、安全、及时、有效”,王业文用这8个字来概括社区卫生站的宗旨。在她看来,社区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虽然社区卫生站基本覆盖了市区主要居民点,但相对于居民的需求来说,基本医疗资源仍然短缺。
现在,王业文所在的黄果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皖医弋矶山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省内多地都曾来培训取经。早已可以退休在家的王业文依然乐此不疲地忙碌着,由于全科医生十分缺乏,她还承担着镜湖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建设的部分职责。“很辛苦,但看到老百姓真的很需要我们,那时候,什么困难都忘记了。”王业文笑着说:“我们就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医生,家里的‘健康管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付君兰)今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其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预示着盛夏大幕即将开启,市民要注意防暑降温。据市气象台最新气象信息显...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