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韬 绘
近日,两位美国人因为喜欢中国方言,建立了一个名为“乡音苑”的网站,专门收集中国各地方言的新闻见诸各大媒体,让方言的话题再次升温。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关注正在消失的方言》节目,更是引发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热议。其实,芜湖媒体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过本土方言,可谓是走在人先。
芜湖方言首次被细说
2000年,上世纪90年代创刊的《大江晚报》步入第五个年头。这一年的6月,晚报“民情民意”版开辟了“细说芜湖方言”专栏。专栏邀请了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孟庆惠教授和蔡启宁副教授,从天时地理、动物植物、称谓人品、服饰用品等10个方面对芜湖本土方言进行归纳刊登,并在每个方言词条后面加注国际音标和词义解释。同时,考虑到读者对国际音标的认知程度不同,在一些生僻字、特殊发音的字后加注了同音字,实在找不到同音字的,则以音相近为宜。“本世纪初,随着芜湖市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外地来芜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联想到要让外地人适当了解一点芜湖方言,而且,有些芜湖本地人也未必完全了解所有的芜湖方言,我们策划推出了‘细说芜湖方言\’栏目。”资深报人汪维明时任晚报新闻部主任,说起栏目策划的初衷记忆犹新。他与同事王中明、石琼共同策划推出了“细说芜湖方言”,后二人时为该部记者兼编辑。“当时为开设这个栏目,我们做了大量工作,通常一个方言词汇都要经过我们的反复斟酌、推敲,有音有字还好些,而对于有些方音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第一合适字词的,则选择音相近的。整体的选择原则是以音为主,兼顾其意。”王中明说。
“细说芜湖方言”自6月2日开栏至6月29日结束,共编发芜湖方言25期,引发读者和市民热议,大家来稿踊跃,纷纷就芜湖方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此基础上,6月13日起,晚报在“细说芜湖方言”的同时,推出了“芜湖方言·拾遗补缺”栏目,专门刊载读者来稿中补充的芜湖方言,该栏目至当年8月16日结束,共计50期,二次引发读者热议,不少读者在来稿中表示,晚报此举加强了编读互动,为芜湖方言的收集和整理做了一件有益之事。“当时只是从报纸与读者、市民的贴近性角度着眼,开了有关方言的两个栏目,如今回过头来,倒真是对芜湖方言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就像当时对老街老巷的系列报道一样,成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了。”汪维明告诉记者。
“王京讲故事”惹争议
2007年,《大江晚报》新开设“国内新闻·长江版”,芜湖方言又一次见诸于江城媒体。该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栏目“王京讲故事”,用芜湖话对发生在沿江城市的新闻进行二次加工。“当时接受这个版面,给自己定下两条思路,即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讲故事、平民化,让自己编辑的版面接地气。加之之前曾经有过编辑‘细说芜湖方言\’的经历,我将自己的‘琼\’字拆开开设了‘王京讲故事\’栏目。”时为长江版编辑的石琼告诉记者。这注定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那段时间,他除了日常编辑工作,还要每天收集在沿江城市报纸上刊发的精彩故事,以芜湖方言改编,这同时也给后期的审稿和校对带来不少麻烦。该栏目自2007年1月1日推出第一期后,刊发了近50期,引起强烈反响。不过,与七年前方言专栏读者反映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不同,这次用方言讲新闻的做法引发了观点截然不同两派的争论。支持者认为该栏目有创新,可读性强,反对者有的觉得方言看着不习惯,有的认为不该使用一些方言中的粗俗词汇,更有甚者提出停掉该栏目。
在本土媒体关注方言的道路上,晚报走得并不孤单。2004年9月,芜湖交通经济广播的“绝对可乐”栏目开播,夜莺、戴君两位主持人发挥自身特长,将社会新闻、市井笑话等用方言和普通话进行演绎,令人捧腹。这之后,芜湖电视台的《生活麻辣烫》、《小伟呱淡》以及交通经济广播的《下班锵锵行》等栏目相继亮相,这些栏目都以芜湖方言为特色,不过引发的反响与“王京讲故事”如出一辙,毁誉参半。2011年,本土某知名房地产新闻网站甚至借用芜湖方言中的“韶叨”二字作为网站微博的别名。
方言,想说爱你不容易
人们对网络媒体中的芜湖方言似乎表现了较大的宽容。“昨个晚上酒又喝多,搞的太晚。该个早上必须要睡到12点半,起来肚子有豪窝,搞滴各东西电电……”2012年5月,一首以芜湖方言演唱的歌曲《芜湖小老板》被作者发表于“豆瓣”、“土豆”等知名网站,随后被广泛转发,迅速蹿红网络。自媒体盛行的网络时代,有人甚至在网络上注册了一个名为“芜湖方言”的微博,专门征集芜湖俏皮话。而近日,随着央视关注方言的报道热议,芜湖网友们更是在网上晒出了自己了解的芜湖方言,更有好事者录制了一个“教你听懂芜湖方言——TOM猫版”的视频,对芜湖话与周边话的区别以及芜湖话的常用词语等娓娓道来,堪称教材。
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总体文明的土壤,几乎没有人怀疑方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但由于国家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方言中确实存在一些粗俗字词等原因,广播电视能不能用方言播报新闻、报纸能不能用方言词汇的问题却一直备受争议。对此,有着高校语言教学和媒体从业双重经历的王中明认为,新闻媒体有推广普通话的义务,但这与方言的使用并不矛盾。地方媒体在新闻稿件中适当引用一两句方言,也能让本地受众感到亲切、俏皮,能使得新闻的语言更加活泼。因为,对于地域中的人来说,方言中有很多字词比普通话中的词汇更加传神,更容易被本地受众接受。只不过,媒体在方言的使用上确实要把握好度,新闻媒体还是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记者登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国语言文字网了解到,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指出: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但该法同时规定了几种可以使用方言的情形,其中包括报纸出版、广播电视播音,并对二者使用方言作出了要求。
□ 本报记者 戴卿
新闻推荐
8月21日,宁安铁路...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