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陈宏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经常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的市民发现,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打的”,看到驾驶员的笑容多了,听到驾驶员的问候多了。这些细节的变化正是市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和谐文明在心中、公交出租在行动”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效果。
公交车、出租车被誉为“政府的脸面、老百姓的腿”、“流动的城市名片”,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文明程度。去年11月,市交通运输部门启动行业文明创建活动以来,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尤其是管理创新和机制变革,对从业驾驶员产生了强烈的思想碰撞,加速了素质提升、形象重塑、品牌再造的进程。
“诚信档案”唤醒自律意识
“以前,我们把开车当作谋生的手段。如今,我们把开车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出租车驾驶员汪世海的心里话。
汪世海从事出租车行业已有些年头了。以前,他抱着混碗饭吃的思想跑出租,开车随意抽烟、吐痰,甚至拒载,几次受到乘客投诉。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后,《芜湖市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的出台,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从业诚信危机。
考核办法规定,出租车驾驶员如果信誉考核扣分累计达到20分,将被取消从业服务证年审资格;一个车牌如果信誉考核扣分累计达到30分,将被取消出租车经营权。考核办法的出台,俨然是为出租车驾驶员量身定做的“诚信档案”,用反向激励机制引导驾驶员清醒认识到从业诚信危机,唤醒了驾驶员的自律意识。
“五大平台”加速素质提升
前不久,在由市文明办委托第三方对窗口单位进行的暗访抽查中,芜湖市出租车行业被随机抽查的5辆车驾驶员服务质量均是满分。面对这份“成绩单”,大发出租车公司驾驶员关菊香感言:“现在,还有哪个驾驶员不注意文明礼节和服务质量?如果不注意,就等于自毁形象、自砸饭碗。”
关菊香的话从一个侧面说出了文明创建活动对驾驶员的思想震撼。
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市交通运输部门创新实践,构建了考核、宣传、奖惩、退出、监督“五大平台”。在完善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基础上,嫁接整合媒体和社会资源,把考核与奖惩、监督有机结合,有效释放了正向引导和反向激励的能量。
随着活动的深入,驾驶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党员示范车队、“刘卫娣线路”、雷锋车队、星级驾驶员……这些正向引导的标杆频频见诸媒体或“道德讲堂”,成为驾驶员学习的榜样。相反,当一些驾驶员因为不文明行为被媒体点名曝光,或因为屡屡被投诉进入信誉考核的“黑名单”,这些驾驶员不仅要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冷眼”,还要承受信誉降等甚至吊销从业服务资格证、取消出租车经营权的压力。
半年多来,“五大平台”的综合发力,如同一场思想洗礼,促使从业驾驶员自觉地转变作风、争先进位、文明服务,加速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进程。
行业自律推动形象重塑
活动中,市交通运输部门在加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同时,将集中暗访、委托暗访、分组暗访、随机暗访等形式融入到常态化监管工作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时段、多节点的监管机制。
公交集团以“斑马线让人、车身不逼人、速度不惊人、喇叭不催人、规范驾驶人”为整治目标,通过常态化的监管,促进了行业监管向从业自律的转变。半年累计查处不文明驾驶行为近千台次,对50名违规驾驶员作出了严肃处理。
运管部门对出租车拒载、车容车貌差、服务不规范、用语不文明、交通违章等“五大顽疾”进行暗访、整治。累计查处不文明驾驶员2225人次,对78名质量信誉考核记满10分的出租车驾驶员进行停车曝光、文明礼仪培训和行政罚款处理,依法吊销1名严重违规驾驶员的出租客运资格。
“强化监管措施不仅增强了约束力,而且起到了推动从业驾驶员增强自律的作用。”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说,常态化监管工作的加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警醒和震慑作用。如今,行政约束已经转变为从业人员的严格自律,推动了行业的形象重塑进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陈旻 实习生 范倩倩这个夏天,芜湖遭遇多年未遇的高温酷暑天,记者近日在市120急救中心采访时了解到,由于高温诱发的外...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