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丹丹 实习生 聂梦笛
近日,芜湖市气温持续居高不下,最高温度均在38摄氏度以上,市气象台多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提醒市民防暑降温。记者走访发现,市内各大医院中暑患者明显增多,如何有效防暑、避暑成为市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高温带来灼人热浪
7月30日下午,记者外出采访。刚走到室外,一股灼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尽管打着太阳伞,却丝毫挡不住翻滚的热气,裸露在外的皮肤瞬间变得发烫。在公交站台,只有一位中年女士躲在树荫下等公交车。“刚才来了辆我可以坐的车,可惜不是空调车。”攀谈中,她表示,自己宁愿多等一会,也要等空调公交车。
随后,记者坐上一辆37路空调公交车,凉爽的空调风瞬间逼退了热气。一路上,记者注意到,和以往这个时段公交车站人气旺盛的场面相比,当天的各个站台显得十分冷清,部分站台甚至空无一人。在中山北路,记者下车后准备换乘出租车。原本担心高温带来打车难问题,令人意外的是,亮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接二连三驶来。“这天太热了,中午出门的人少。”出租车驾驶员说告诉记者,最近白天高温时段生意不佳,反而是早晚生意较好。
中暑患者明显增多
记者从芜湖市几家医院获悉,天气进入“烧烤”模式以来,医院接待的中暑患者明显增多。
7月30日,记者在市二院急诊中心看到,一位因中暑而晕倒的市民正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接受着吸氧和输液治疗。值班医生告诉记者,这名患者前来就诊时有明显发热症状,体温升高到40摄氏度,属于轻度中暑,在接受及时的降温和药物治疗以后加以休息便可恢复。一个上午,医院已经收治了3名中暑患者。医生提醒,在户外长时间工作的市民,尤其是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人群,要谨防各种“高温病”,防止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重度中暑症状的发生,“这些症状一旦发生,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往往难以及时抢救。”
在市一院,一位医生表示,近段时间由于高温天气持续,户外阳光炙热,许多市民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中暑症状。他建议,中暑后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降温,应以冰敷等物理降温方法为主,辅以打针输液等药物降温。
学会技巧防暑避暑
高温天气“炙烤”下,为防止中暑发生,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防暑、避暑技巧必不可少。
市二院医生李睿提醒市民,防暑、避暑须注意以下八大事项: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要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高糖分饮料以及过凉的冰冻饮料;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尽量在室内活动;外出时,应涂擦防晒值适当的防晒剂,戴上宽檐帽和墨镜,或使用遮阳伞;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如必须进行户外锻炼,则应及时饮用适量饮料。
李医生还建议,在气温达到37、38摄氏度以上,超过人体正常温度时,此时人体的蒸发量很少,为避免灼伤应尽量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或者着丝质披肩和防晒衣。饮水以温盐开水为佳,避免过多冰冻饮料的摄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王磊)7月26日早晨6点,盛华东快速穿衣叠被洗漱完毕,来到小区进行简单晨练。作为芜湖试点“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运行”的受益者,盛华东正努力适应公租房生活,这...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