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芜湖市老年大学东侧隔壁,有一排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平房,其中有两间平房住着一对金婚夫妻和一位97岁的老母亲。“他们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可是50多年来却一直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老太太,很是感人”,提起老夫妻,周边邻居总会竖起大拇指。近日,深受感动的周女士也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记者可以去亲眼看看这温暖人心的孝老爱亲画面。
市民周女士家住状元坊附近。据她介绍,多年前,她曾居住在老年大学附近的朱家塘,“虽然搬家了,一有时间,我还是常回老地方转转、和老邻居唠唠嗑”。十几年来,令周女士和老邻居印象深刻的是,周边环境悄然发生了些变化,可是朱家塘的老平房里,有一对金婚老夫妻却一直上演着温情的孝老故事。“男的姓郑,已经82岁了,他的岳母年近百岁,几十年来,他们不仅一直住在一起,郑老还和74岁的老伴无怨无悔地照顾已经瘫痪在床的岳母”,让周女士赞叹的是,老太太虽已言语不清,可是夫妻俩还在喂饭、换尿布时逗老人开心,不大的平房里常传来阵阵笑声。
两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照顾九旬母亲,该是怎样的温馨场景?近日上午,记者赶到位于体育场社区的朱家塘。果然,一排老式平房前,晒着十多片各种颜色的尿布。走近看,只见阳光洒进屋内,一位抿着嘴的老太太正卧在床上,床边一位精神气十足的老人不时亲亲老太太,大声地喊着“妈妈”唱着歌,另外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则忙着择菜,这便是周女士所说的金婚老夫妻。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夫妻俩十分不好意思,连连摆手婉拒,表示“这都是晚辈应该做的”。一番交谈,老太太的女儿易老才娓娓道来,直夸“咱老伴才是家中的模范,我要替母亲好好感谢他”。原来,1962年,易老便与郑老相识结婚。自结婚后,两人便一直与易老的父亲母亲住在一起。“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我是家中的长女,结婚时弟弟妹妹年纪还小,老伴就像哥哥一样包容照顾着他们,从来没红过脸”,令易老感动的是,几十年过去,父亲早已过世,年纪渐大的弟弟妹妹身体较差,为了不给弟妹和孙子增加负担,年纪最大的郑老主动提出要挑起照顾老太太的重担。两年前,一场意外,老太太股部又骨折,大小便失禁,只能终日卧床。
照顾终日卧床的老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天清早,易老便起床帮老太太洗脸、穿衣、换洗尿布,把老太太弄得干干净净;老太太不能吃硬的东西,郑老便将肉切成末,变着花样地调试各种营养品一口一口笑着喂给她吃;每隔一个小时,夫妻俩还弯着腰为老太太翻身、按摩,夜里只要老太太有一点动静,夫妻俩总是一骨碌爬起来照看;若是遇上老太太感冒发烧,夫妻俩便轮流陪床,整宿整宿地睡不踏实觉……“老太太其实只是郑老的岳母,可是他却尽心尽责,一句闲话没唠叨过,平时还常讲笑话,哄着已不能讲话的老太太乐呵”。让易阿姨欣喜的是,在郑老的影响下,弟弟妹妹和侄孙侄女都很孝顺,平时总买些营养品来探望,能多帮一些就多帮一些。
长期照顾老太太,已近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俩差点忘了自己也是需要照顾的老人,头发花白的郑老更是毫无怨言。“做人最起码要有孝心,我们身体还算硬朗,当然要多尽些孝心”,郑老告诉记者,他在很小时父母就过世了,常年和岳母生活在一起,他也早把岳母当做亲妈来孝顺。采访最后,易老坦言,如今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希望老母亲能健健康康地活着,活过百岁,他们要一直陪伴照顾老太太成为百岁老人……
记者 芮娟 实习生 苏婷
新闻推荐
朱琳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朱琳和奶奶最亲朱琳与最亲密的小伙伴——“小朱”...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