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金专注、宁静地盯着纸面,手中锋利、冰冷的刻刀在轻柔、洁净的纸上灵活地游曳着,不多时,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便跃然纸上。围坐在一旁的学生,凝神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目光随着刻刀的移动轨迹游离。此时,偌大一间教室分外安静,只能听到偶尔从刀尖传来的“咝、咝”声。在市聋哑职业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张家金正带着几名学生创作刻纸画作品。
十年前 为磨砺学生性格自学刻纸艺术
张家金与这所学校有着20多年的感情。从小学开始,他就被父母送到这里学习直到初中毕业。上世纪90年代,因市聋哑职业学校尚未开设高中年级,张家金惜别母校后前往合肥读书。2003年从长春大学毕业后,张家金一心想要回到母校教书,遂放弃了外地几所学校的邀请,回到芜湖市聋哑职业学校当一名美术教师。
因为在大学接触过刻纸艺术,张家金想把这门艺术也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刻纸是慢工出细活,对培养学生性格很有帮助,能够让他们静下心来,体会艺术的魅力。”张家金用手语表述着教授刻制的初衷。同是聋哑人,又是曾经的校友,张家金心里非常清楚这些孩子喜欢什么,会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从到学校教书的第一天起,他便在课余时间自学刻纸艺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和钻研的劲头,张家金很快便摸索出刻纸的技术要领,随后便尝试着将此用于教学实践。
十年间 刀与纸间传递出师生情
正如张家金预想的那样,学生们非常喜欢刻纸这门课,“在这门课中,我与孩子们不需要频繁的交流,有时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手势,他们便知道我的用意。”艺术的交流拉近了张家金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
殷小文今年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他从六年级起便跟随着张家金学习刻纸,回忆起最初学习刻纸的经历,他感受颇深,不时用手语比划着向记者描述,“一开始学习刻纸是因为这是唯一一门不需要考试的课,而且很好玩,可一段时间后就坐不住了。”每次发现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时,张家金就让他们休息一会,教他们一些其他的课。“我们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课余时间,张家金就教学生们折纸、做拼贴画,分散学生的压力,然后再让他们回到刻纸课程中。渐渐地,学生们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心也越来越静,“我现在已经能够独自完成长5、6米的刻纸作品。”殷小文比划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张家金“告诉”记者,“小学生在刻纸时不容易静心,所以会进行一些基础方面的教学,等到上初中后,便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一些作品,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慢慢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心。”
每完成一幅作品,张家金和学生都会用自己的“语言”——竖起大拇指——相互祝贺。看着学生们笑得那么开心,张家金也从中体会到欣慰与快乐。
无论何时 刻纸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
“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窗,就会开启一扇门。”聋哑职业学校校长徐菊玲非常支持张家金的刻纸课,为此,她在2010年提议成立了“家金刻纸艺术团”,不仅为张家金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室,还设立了一间作品展览室,让学生们拥有展示作品的空间。徐菊玲坚信,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心灵手巧,在动手能力方面有着高于常人的天赋。
在展览室中,四周墙上挂满了张家金和学生们制作的各种刻纸作品,地上也整齐地摆放着《清明上河图》《九龙图》《五十六个民族》等长卷作品。张家金指着《清明上河图》向记者介绍,这幅卷长9米的刻纸作品花费了他和8名学生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要用3个小时,有时甚至更多,因为线条多,稍不注意就容易刻断。”
如今,张家金的刻纸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年。十年间,学习并热爱刻纸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也越来越丰富,但对于他来说,不管什么时候,教授刻纸的初衷和十年前相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让他们学习一些特长。”
□ 本报记者 卫晗慧 文/摄
新闻推荐
□ 见习记者 唐乐燕年轻的脸庞、温暖的笑容、透亮的眼神……29岁的宋夏林老师参加工作已7年,如今,他不仅是向阳小学信息技术课老师,而...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