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不断有实体书店关门,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很多店老板抱怨:市场变了,生意不好做。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书店和书报亭。一些自称是“稀客”的读者在记者面前自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省时省力的东西,阅读时间被刷微博、微信占去,现在薄薄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都看不下去。”
书店还开着,那温馨的灯光还亮着,究竟是什么变了?
“快餐读物”有市场
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附近一家书报亭的老板对记者说,一天报刊能卖近40份,《瑞丽》《昕薇》等女性杂志也长期旺销,男生则经常购买《体坛周报》等体育类刊物。
在光明书店,各类教辅读物的销量在书店高居榜首。一名学生说,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在于“有没有用”,就业单位看重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证书,至于“博古通今”就没什么用了。
记者走访的几家书店卖得较好的书大约有4类:一是青年作家或网络作家的畅销小说;二是经管、炒股书籍;三是如《成“公”考书》《世界500强面试题》等“应考宝典”;四是有点“噱头”的书,如《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爱情教会我的》等。
市新华书店的卖场负责人钟晓峰也称,现在经典名著和“大部头”的书籍不好卖,一些畅销书的趋势就是“快餐化”:书本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浓缩”,趣味越来越“戏说”;功利色彩越来越浓,精神性越来越弱。
记者还发现,为了吸引购买,有一本系列图书还在封面赫然印着醒目的宣传口号:一周读完100部名著。
“浅阅读”产生的社会背景
人们为何沉湎于轻松、娱乐、浅层次的读物?
记者采访了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很多人认为,传统经典读物读起来乏味、吃力,而读“浅”的轻松、有趣,还能作为谈资。
安徽工程大学的女生小雨说,她和室友们定期买娱乐周刊,虽然很不严肃,但读来有趣。另一名学生说,自己也网购过一些“有料有思想”的书籍,但是“就是坚持不下去”,最后可能只翻了十几页就丢到箱子底了。
二是在工作压力下,阅读的消遣功能被放大。一位职场白领说,现在工作很忙,加班应酬,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翻翻画刊、看看“浅书”,不费精力。
基于这样的背景,书店老板也变得越来越精明,读书的风气也从惬意踱步变成加速奔跑。特别是一些民营书店,更多功能性的图书走上了书架,美容、健身、职场、养生等类别的书籍占据着书店越来越醒目的位置。
读书需要咀嚼领会
过来人说,在“阅读饥渴”的年代,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拿出大块时间读书。今年48岁的中学教师徐国友告诉记者,当时的他们不但读,还要辩论,同学中最受崇拜的人,必定是那些有独立见解的人。
如今,大学图书馆的“上座率”已远不如当年。芜湖一所高校的图书馆的管理员感慨说,现在不少大学生是揣着教科书过来,俨然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教室”,特别到了寒暑假前的备考时期,图书馆更成了学生们口中取暖纳凉的“宝地”。
市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永祥认为,读来显得沉重的文字,往往能够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激发感悟和思考。年轻人不能仅仅因为“浅阅读”的轻松、愉快,而放弃学习积累的机会。他建议,阅读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对于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著作要精读,其他的一些作品可以大概了解。特别是年轻学生,要学会做读书笔记,然后反复咀嚼,这样才会真正的达到读书的目的。
记者 王世宁 文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说到燃气的家庭使用注意事项,围绕的关键词都与“安全”相关。昨日,记者从芜湖市中燃获悉,通过近期对热线反馈和维修焦点的分析,无论是开通天然气、安装热水器还是使用天然气...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